即时新闻

庄曦:建构社会支持网络 促进随迁老人融入

2020年04月09日 来源:紫金智库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人口老龄化是当下中国所面临的基本国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将是我国一项长期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从顶层设计上对国内的老龄化问题做出了具体要求。要积极应对老龄化,首先必须厘清中国社会老龄化过程中的若干本土特征,如随迁老人规模日益增长、其融入城市社会存在较大困难。

随迁老人又被称为“老漂族”,指的是年龄在60周岁以上,为了照顾儿辈、孙辈背井离乡来到城市生活,但户籍仍在老家(农村或其他城市)的流动老年群体。伴随城镇化背景下人口流动的常态性发展以及“独一代”(实行计划生育后的子女一代)婚育高峰的到来,不少子女选择将住在家乡的父母接到城里同住,代为照管家务、照看孙辈,回到三代合住的家庭模式中,随迁老人规模由此扩大。

2015年的数据显示,国内有流动老人近1800万,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随迁老人在随子女迁徙的过程中离开熟人社区,常常会陷入城市社会融入的困境。由于年纪较大、既有生活习惯固化,随迁老人与迁入地社区产生隔阂,有时甚至成为城市社区里的“隐形人”。研究数据指出,该群体精神生活单调、很少参与社区活动、对城市社区的认同度较低。没有了熟悉的生活环境,有些老人只能自我封闭,心理上无所寄托,严重的会产生悲观失望和郁郁寡欢的不良情绪。对于随迁老人群体而言,如何在城市搭建顺畅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脱离“衰退”“丧失”等消极形象,已构成该群体积极老龄化实践之下的重要命题。

当下国内老龄化的社会环境与先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老年群体日常社交网络的拓展与维系、服务与资源的获取慢慢从线下延伸至线上,互联网使用者更可能拥有新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支持资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老年网民(60岁及以上)群体已经达到中国网民的6.9%,互联网继续向高龄人群渗透。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和腾讯公司安全管理部等在2018年联合发布的《中老年人上网状况及风险网络调查报告》显示,聊天(71.3%)、看新闻(68.2%)、听歌追剧(50.4%)是该群体最主要的三种上网活动,其中超过八成的人常通过社交软件和子女联系。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是该群体获取网络知识的重要渠道,77.1%的老年网民会在此类社交平台上获取信息。基于上述情况,在探讨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困境及其积极老龄化的途径时,有必要将关注重点放在线上线下两种社会支持的融合互动上。

首先,推进随迁老人新媒介素养教育,为其营造友好的信息支持环境。

从媒介丰富度理论来看,如果一种媒体能够确保及时反馈,采用多元渠道,传递多元线索,那么它在沟通中就更为有效。老年人若能积极参与互联网传播,将强化他们的社会联系,有助于他们在老年化的过程中更好地融入社会。随迁老人数字媒介素养的提升有赖于政府、社区等层面的合力推进,具体可以通过专家讲座、专题课程、志愿者互动、海报宣传等形式来实现。数字媒介素养教学内容一般包括如何使用文本、工具和技术,批判性思维和分析的技巧,信息构成和创造力的实践等方面。对于老年群体而言,使用工具和技术、批判性的思维和分析这两个层面的教育干预在当下意义更大。通过上述这两个层面的干预,一方面可以解决由技术障碍导致的有限信源问题,帮助随迁老人更好地扩宽信息渠道,增权益能;另一方面可以帮助老人在应对互联网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时,能做到不盲听、不盲信、不盲从。

第二,鼓励以深度文化反哺弥合数字沟壑,为代际支持提供必要的铺垫。

家庭内社会支持的构建与维系,是随迁老人社会支持的重点。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普及打破了前喻文化之下的知识传递方式,文化反哺成为必然。不少随迁老年人在晚辈的帮助下,学会了微信的聊天、红包等功能,这些进展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而且为其与晚辈之间的联系开辟了新的渠道。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文化反哺在技术接触的层面效果较好,但在知识信息、文化理念、行为方式等深度交流中较为欠缺。研究发现,子辈家庭成员与老年人的微信朋友圈互动不多,有的子辈甚至会将家中老人屏蔽在朋友圈之外。交流的无奈使得随迁老人难以与子女、孙子女的数字化生活同步,进而情感受挫。他们为了子辈背井离乡,更倾向于将情感全部投射在家人身上。家人的支持对他们而言不仅是新技术的分享,更是赋予他们情感的纽带、爱的愉悦。因此,互联网平台上代际间跨圈层的深度文化反哺应作为接下来提升随迁老人社会支持的重要方向。

第三,重视随迁老人的友伴支持,为其搭建线上线下的互动空间。

活跃理论从个体行为的社会适应性出发,认为在社会生活中较高的融入程度可以给老年生活带来正面效应,即若老年人能以积极的状态投入老年生活,参与多种社会活动,积极维持、建构社会联系,那么其老年生活将更为顺畅。同辈友伴的支持作用在其中更为突出。

由于空间距离等因素,随迁老人与家乡同辈好友面对面的聚会难以实现。但“微信群”等虚拟社区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时时在场的“聚会”,为他们提供充满“集体记忆”的交流场景以及必要的情感支持。互联网即时通信的技术改变了人际互动和交流方式。基于网络的持续交往形成了稳定的社会关系,产生了“虚拟社区”或“虚拟空间”。但“虚拟空间”不能完全取代现实生活,而基于虚拟社区建立的认同感由虚入实难度较大,因此老年群体同辈之间支持的达成有赖于线上线下的同步推进。城市社区等机构应发挥所长,以联谊会、外出采风、兴趣小组等形式将随迁老人与本地老年人组织到一起,帮助他们拓展新的同辈社交网络,进而得到更多的支持性资源。(庄曦: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推荐阅读

入驻平台 :  百家新闻  |  搜狐新闻  |  今日头条  |  腾讯新闻  |  一点资讯  |  凤凰新闻  |  网易新闻

授权发布平台 :  新华日报  |  南京日报  |  中国江苏网  |  龙虎网

合作单位 :  他山石智库  |  上海福卡智库  |  北京国声智库  |  新华社  |  中国新闻社  |  新华网  |  人民网  |  光明网  |  国际在线  |  中国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中国搜索  |  千龙网  |  半月谈  |  凤凰网  |  新华报业网  |  扬子晚报网  |  网易网

总部办公地址 : 南京市玄武区黄埔路黄埔大厦24楼

民意调查与绩效评估中心地址 : 南京市鼓楼区五台山体育产业孵化基地105、106

联系电话 : 18936005819

电子邮件 : 111582184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