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建言】面向质效的动力特色:发力健康产业构筑生命屏障

2023年07月10日 来源:紫金智库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早在2016年10月,国家就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我国健康产业总体规模将达16万亿元。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医养旅游、康体健身及中医养生等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新冠疫情的发生,更提醒人们加强重视疾病防御和健康管理,健康产业的市场潜力不可估量。

一、当前加快发展健康产业显得更为迫切

健康产业分为以产品为主导的产业和以服务为主导的产业。前者包括医疗机构设施设备及医用药品耗材,后者包括健康评估与体检监测、健康教育等。医疗健康产业是一个“永远的朝阳产业”,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健康产业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也是现代化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人民健康至上、健康优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当前,健康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产业之一,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心剂”。发展健康产业,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包括健康管理+医疗、体检、养老、养生、旅游、可穿戴设备等,不断创新个性化健康解决方案,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公众健康素养,为“健康中国”贡献能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二)健康产业是促进消费复苏增长的重要内容。国外先进城市经验证明,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对健康的需求逐渐从传统单一的医疗治疗型,转变为疾病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型,对健康需求类型层次也与日俱增,这不但是对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的要求,也是推进消费升级的重要力量。从世界发展趋势来看,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之后,健康服务需求将驶入快车道,过去20年间,美国健康服务业增长36倍,日本增长32倍,欧盟年均增速为17%。2022年我国人均GDP超过了1.27万美元,南京人均GDP达2.66万美元,健康服务需求将驶入快速发展阶段,成为疫情之后人们新的消费热点。

(三)健康产业是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典范,美国波士顿从传统工业城市演变为西方医疗圣地的成功转型,充分证明了具有知识密集、绿色低碳、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就业带动大等特征的健康服务业,对于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产业的重要支柱作用。因此,大力发展面向全体居民的健康服务业,以居民的健康消费需求为导向,促进健康产业与一、二、三次产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不仅能满足居民对多样化健康的需求,对改善城市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二、南京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目前南京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根据清华大学刚刚发布的“城市健康指数”排名,南京位列全国第4。从疫情应对情况看,我市公共卫生建设及应急体系有待提升,医疗服务信息化智慧化建设相对不足,健康产业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

(一)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加快,但水平仍低于杭州武汉等。截至2021年底,全市各级各类卫生机构3451家,较疫情前增长48%。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98家,其中三级医院37家、二级医院61家。全市医疗机构总床位数6.61万张,其中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占比超74%;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到7.01张。全市医疗机构卫生人员总数12.89万人。全市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为4.17和5.08人,据全省首位。在同级别城市比较中,我市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等指标相对较高,但医疗机构数和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低于杭州、武汉、成都、长沙等城市,医疗设施建设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但为老服务资源仍显不足。疫情期间,我市建成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基本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初步构建大传染病防治格局。建成综合、中毒、传染病、儿童等多个市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有效提升。构建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当前南京即将步入千万人口超大城市行列,60岁及以上人口占19.36%,65岁及以上人口占14.49%,比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市康复、护理等专科医疗机构发展相对滞后,不能适应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的需求。优质医疗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城墙外三级医疗资源亟待增加。

(三)多元化办医得到较快发展,但健康产业融合发展不够。近年来,南京多元化办医空间得到拓展,成功申报省级社会办医试点地区,但全市有民营医疗机构占比不到36%,私立医院发展缓慢。一方面社会办医机构总体水平不高,有规模、有专科特色的民营医疗机构比重不足,高端医疗、特需医疗市场供给相对欠缺;同时进入医疗领域的资金十分有限,且大都集中在高端医疗服务项目上,使得现有医疗资源与庞大的社会需求相比,显得十分紧缺。另一方面健康产业链不长,社会办医主要集中在普通医疗服务和健康体检等方面,而缺少如康美集团那样将医疗、康复、养老、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的跨地区大型企业,对南京健康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够。服务老年人群的康复、护理等医疗机构发展相对不足,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四)智慧医疗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但与深圳杭州仍存在差距。近年来,我市智慧医疗水平明显提升,建成“互联网医院”18家,建成远程医疗会诊、临检、影像、心电、病理等五大中心。南京12320公众健康平台注册用户超过500万,位居全国前列。从疫情防控来看,我市还存在中高端人才缺乏,智能化、信息化管理程度不高等问题。目前我市智慧医疗正处于由信息化建设向智慧化发展的转变提升阶段,面临着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信息共享有待加强、智慧应用有待拓展、发展环境有待优化等方面困难。如市级有关数据无法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各区智慧医疗建设进展不一等。跟深圳、杭州等先进城市相比,我市智慧医疗产业规模小,尚未形成集群效应。

(五)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加快,但产业规模和发展后劲需提升。南京在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是有着天然基因,具有独特的科教人才优势和创新研发优势及产业链条优势。2022年我市生物医药产业营收规模1821.2亿元,增长12%,规上制造业产值528.9亿元,居全省第4。全市拥有生物医药领域规上企业775家,医药类上市公司达到12家,独角兽企业4家,瞪羚企业32家,4家企业入围中国化药企业百强。全市新获批上市药品54个品规,占全省26%;获批药械数量在省内仅次于苏州。但对照产业竞争,我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屈居省内第4,与生物医药产业强市上海、苏州等仍有不小差距。南京生物医药谷综合竞争力排第13位,比2020年下降2位,被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反超。产业规模距2025年实现超5400亿元目标,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六)中医药产业发展优势明显,但产业化发展步伐仍较缓慢。当前,南京中医药事业发展领跑全国,省市中医院架构完整,社区医疗服务里的中医药元素丰富,特色科室广受欢迎。民营中医药企业如圣爱中医馆养生服务、南医堂中药养生系列产品等都在快速扩张,显示出巨大的社会需求。在院校教育方面,南京中医药大学在中医药研究、教学等方面全国领先,仅次于天津中医药大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但南京中医药发展有事业无产业,绝大多数中药制剂受制于西药管理框架下的品牌、认证等规定,不能产业化。相较而言,山东聊城仅阿胶系列产品就有70亿元产值,延伸产业链潜力巨大;云南白药集团仅以白药为主的自制药品年产值就超过100亿元。目前南京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开发仍处于初期阶段,中医养生馆、药膳馆等商业植入还有待开发。南部新城市中医院已正式运营,但由于未预留发展健康产业的空间,未来产业规模化发展将受到极大限制。

三、我市发展健康产业构建生命屏障路径选择

疫情之后,我市应坚持以人的健康为根本、以人的需求为导向,加快推动医疗卫生行业产业化进程,做大做强医疗服务业规模实力,提升健康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形成面向未来各类疫情及健康挑战的综合应对体系,打造城市竞争新品牌新优势。

(一)完善医疗救治和应急处置体系。一是健全医疗救治体系。加快在资源薄弱区及新城区新建三级医院,推进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和医疗机构传染病房楼或可转换病区建设,提升可转换ICU收治能力,打造中心城区10分钟、新城区12分钟医疗急救圈,争创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稳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二是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按照“省内领先、全国一流”定位,以疾控机构、传染病专科医院、卫生监督机构为主体,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院前急救机构为纽带,建立权责清晰、功能完善、运转高效、协同联动、保障有力的公共卫生体系。加大公共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投入,强化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健全重大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成立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委员会和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推行扁平化管理,实现基于多部门、大数据、实时化、一体化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构建多层级的监测预警体系,建成覆盖全市的传染病动态监测系统,打造前沿监测哨点,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响应能力。

(二)加快发展智慧医疗产业。一是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产业集群。围绕智慧医疗细分领域的具体需求,构建一批生成、存储和运用数据的应用场景,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应用企业,形成一批上下游关联性强的产业集群。二是发展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围绕智慧医院建设,集聚发展医疗物联网设备等硬件生产产业,培育适应医院内部场景的智能机器人等数字医疗设备产业。针对居民更高品质健康需求,集聚发展可收集个人健康数据的穿戴式植入式设备产业。三是发展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深入开发运用健康医疗大数据,创新发展智能诊疗、智能健康管理等数字服务新业态。围绕个性化精准化医疗健康服务,培育发展生产靶向药物、精准疫苗、精准医疗设备等精准医疗产业集群。四是建好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东部)中心。构建起实时生成的完整个人健康医疗数据库,衍生发展覆盖个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和服务,建设心脑血管、糖尿病等方面高端专科医疗服务机构。聚焦基因测序、大分子药物等前沿热点、重点领域,探索建设以药物转化试用为主的未来医院。

(三)大力扶持医疗健康产业发展。一是壮大健康产业。培育健康服务新业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健康数字化发展,培育健康管理、医养康养、老年护理、婴幼儿照护等健康服务新业态。大力发展健康旅游、健身休闲、养生保健、旅居养老等健康产业,促进健康新消费。二是完善产能储备。以我市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产业园区为抓手,加大公共卫生耗材、体外诊断、家用医疗器械等相关产业扶持力度,从政策、配套服务、人才供给、资金支持等方面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快形成错位分工、交叉渗透、跨界融合的都市圈产业生态系统,鼓励和引导企业与上下游供应链、产业链进行良好合作、合理分工、有效集成。三是提振产业能级。推动东南大学“工”、南京医科大学“医”、省产研院“融”特色互补互促,打造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支持柯菲平“省心脑血管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汇聚。建设更多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强创新药等突破性技术和高端核心产品的研发攻关,招引培育龙头企业和高层次人才,促进健康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

(四)支持社会办医向高端化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落实社会办医扶持政策,鼓励与公立医疗机构规范开展医疗协作,支持社会办医向高端化、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重点面向南京地区已涉足健康产业又有投资医院意愿的民企,探索民资以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一是试点开展市级存量三级或二级医院引进民资,通过企业参股或控股现有公立医疗机构,建设市场化运营的现代医疗机构。二是试点企业和公立医院合作建立新城新区医院。围绕放大公立医院优质医疗资源,鼓励鼓楼医院等名院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新建三级甲等综合医疗机构。三是试点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共办康复、养老等医养融合型机构,加快建设以“大型综合医院为龙头、康复专科医院为核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三级康复医联服务网的新型发展模式。综合医院与康复医院之间实行业务对接,实现康复期病人“向下转诊”,医保管理机构实现连续结算,最大程度解决大型综合医院住院难、一床难求矛盾。四是发挥民营企业灵活的市场机制,引进国外最先进医疗技术,加强国际医学战略合作交流,推动国际医院、国际诊所、国际医疗会诊平台等高端医疗机构的在宁发展。

(五)鼓励公立医院拓展延伸产业链。探索促进医疗服务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举措,加快构建和完善南京健康产业链。一是加快建设专业化连锁经营的健康管理中心。以实施公立医院改革为契机,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建设,全面推进公立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市场化、产业化运营,以医院先进设施为依托,以精湛的技术、优秀的专家群为基础,开展健康评估、健康促进,积极引领健康管理中心(机构)连锁发展。二是建设“互联网+”“云”医院。加快推进国家公共医疗健康大数据服务平台,联合打造并运营面向全国并影响世界的集诊断、治疗、康复于一体的互联网综合医疗项目,提升南京智慧医疗的辐射影响力。三是推进医疗服务与养老、旅游、体育、保险等产业融合发展,联合大企业开展医养融合、医疗保健、医疗保险等试点。

(六)着力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一是积极改变中医药有事业无产业发展格局。利用省市中医院传承中药制剂和膏方较多的优势,加快推进中药“二次开发”,促进和规范经典名方产业发展。积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强中药制造工艺、信息技术、临床评价等研究,研发出更多质优价廉的中成药。开展中药追溯和标准体系建设,打造“放心中药”。二是打造莫愁路中医药特色街区。整体推进莫愁路小机电产品一条街业态调整,为国家名中医构建面向市民的工作窗口,为中小型优质中医专科诊疗和康复养生机构等提供空间,打造“看中医、买中药到莫愁路”的环境氛围。在莫愁路南端建设多功能的中医药博物馆。三是规划布局中医药康养区。结合浦口汤泉康养基地、南中医丰盛健康城、汤山温泉小镇等建设,联合省市中医院为国内游客提供高端定制健康服务,打造一流的中医药旅游示范区。打造集旅游、体验于一体的秦淮健康养生旅游专线。在南部新城市中医院周边预留健康产业发展用地,进一步发挥市中医院产业发展效应。鼓励在江宁等郊区规划建设中药饮片生产和实习基地。

推荐阅读

入驻平台 :  百家新闻  |  搜狐新闻  |  今日头条  |  腾讯新闻  |  一点资讯  |  凤凰新闻  |  网易新闻

授权发布平台 :  新华日报  |  南京日报  |  中国江苏网  |  龙虎网

合作单位 :  他山石智库  |  上海福卡智库  |  北京国声智库  |  新华社  |  中国新闻社  |  新华网  |  人民网  |  光明网  |  国际在线  |  中国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中国搜索  |  千龙网  |  半月谈  |  凤凰网  |  新华报业网  |  扬子晚报网  |  网易网

总部办公地址 : 南京市建邺区白龙江东街9号金鱼嘴基金大厦B2栋903

民意调查与绩效评估中心地址 : 南京市建邺区白龙江东街9号金鱼嘴基金大厦B2栋903

联系电话 : 13022567589 18936005819

电子邮件 : 111582184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