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产业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国内城市间竞争愈加激烈,各地全力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旧动能,在发展新产业、启动“新基建”等领域竞相出台各种创新举措。南京也迫切需要通过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提升经济增长潜能和城市竞争力。
南京产业动能转换成效显著
经过近几年努力,南京产业动能转换成效显著。新兴产业逆势增长。在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下,南京经济发展的良好韧性和稳健态势来源于新兴产业的强势带动。高成长性企业发展迅猛。目前,南京拥有众多高成长性企业,助推创新名城建设“蝶变升级”。一批传统产业旧动能在加速“裂变”。如,南钢集团在撤离长江沿岸、升级主业的同时,电子商务、智能制造等多个双创平台快速成长,初步形成“钢铁业+新产业”的“双主业”新格局。
当然,对标先进国家或地区,南京的产业动能转换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产业动能转换速度有待提升。2019年南京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0.7%,低于深圳;高新技术企业出口规模、技术合同成交额等指标也有较大上升空间;新动能优势还不够凸显。5个产业地标在国内显示度还不够,互联网企业中平台级头部企业数量偏少,创新企业集聚优势不明显。
制约南京产业动能转换成效的主要因素
分析来看,尚有一些因素制约南京产业动能转换成效。
产业动能转换要素保障不够精准。各区域缺地、缺环境容量问题突出,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工程师、技能工人等特殊人才受制于学历、职称等评价标准难以享受到人才政策,各类人才集聚所需教育、医疗、配套服务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改善。
产业动能转换制度创新不够丰富。一些领域的法规政策跟不上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步伐。如,南京高校密集、研创资源丰富,在创新研发机构涌现中如何界定知识产权归属与利用关系等,需要有制度创新举措。
产业动能转换市场主体不够活跃。深圳、杭州等地经验表明,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南京新兴产业发展中民营企业活跃度不够,民资进入门槛较高、“玻璃门”“弹簧门”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提升南京产业动能转换产出成效
建议南京从以下方面入手提升产业动能转换产出成效。
加快培育壮大新产业。把握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合作、科技创新机遇,充分利用自贸区前沿开放的政策优势,积极纳入国家新兴产业布局体系,充分发挥国家级、省市级产业园区示范辐射作用;加强产业链梳理研究,加大产业链招商引资力度,选择细分领域重点突破,强链、补链;支持龙头企业整合产业链、优势企业并购重组;推动重点平台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以新基建、新消费、新产业、新都市为引领,加快推动新产品示范应用,开发一批5G、人工智能等应用场景,打造全球领先的应用场景示范城市。
加速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传统产业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力度,加速钢铁、石化、建材、重型装备等传统重化工优势产业转移、转型,促进产业结构“轻型化”;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加快推进滨江产业调整,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含新量”“含金量”“含绿量”,增强抵御各种风险挑战的“免疫力”。
加强要素精准保障。在土地等本地资源确保产业发展基础上,完善促进创新创业政策措施,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围绕“两落地一融合”继续深化校地联动;持续收集企业融资需求,为高成长性企业提供孵化、成长、上市等全流程资本服务,激发资本市场对新兴产业发展的促进和支持作用;用好“生根计划”等开放合作创新载体,拓展创新渠道、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
加大制度创新供给。新动能需要不同于旧动能的制度支撑。金融政策方面,在低息融资、专项贷款、多层次资本市场、并购、IPO、发债等方面给予支持。人才政策方面,强化创新企业人才服务,完善人才培育和激励机制。利用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政策优势,加大对新兴产业在资本投资、税收、产品进出口、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的政策优惠。
激发市场主体作用。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保障民企公平竞争机会;有效放大政府资金杠杆效应,撬动民营资本投资;汇聚园区、高校、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社会各方力量和资源,发现和引进技术、创业实力突出的新锐人才;进一步创造有利于动能转换的营商环境,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主动创新、大胆探索,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 (作者为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本文为2019年度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专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与南京产业动能转换研究”阶段性成果。)
来源:南京智库成果专报
入驻平台 : 百家新闻 | 搜狐新闻 | 今日头条 | 腾讯新闻 | 一点资讯 | 凤凰新闻 | 网易新闻
授权发布平台 : 新华日报 | 南京日报 | 中国江苏网 | 龙虎网
合作媒体 : 新华社 | 中国新闻社 | 新华网 | 人民网 | 光明网 | 国际在线 | 中国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中国搜索 | 千龙网 | 半月谈 | 凤凰网 | 新华报业网 | 扬子晚报网 | 网易网
总部办公地址 : 南京市玄武区黄埔路黄埔大厦24楼
民意调查与绩效评估中心地址 : 南京市新城科技园安科大厦A栋1101
联系电话 : 025-83301762 58919658
电子邮件 : 1115821846@qq.com
本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紫金智库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19 南京智库联盟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50346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