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中国经济不惧疫情冲击,逐浪前行的时代价值

2022年08月03日 来源:紫金智库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作者:胡敏(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学习时报社副社长)

自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开始肆掠我国。病毒突袭而至,疫情来势汹汹。这场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也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但几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策,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动态清零,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应对这场复杂严峻的抗击疫情的伟大斗争中,中国经济不惧疫情冲击,顶住了巨大压力,经受住了严峻考验,逐浪前行,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基本态势,彰显了强大的发展韧性,彰显了党和政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敢于斗争、敢战能胜的坚强品格,充分体现了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的时代价值。

坚持实事求是的认识论,以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研判中国经济形势

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是我们党做好经济工作的优良传统和重要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不论国内外形势怎样复杂多变,习近平总书记总是强调,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特别是在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的情况下,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强调增强信心、坚定信心。应当看到,疫情作为影响经济运行的外生变量,其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综合起来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只要我们能够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是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

我们坚持“两点论”。紧扣疫情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两个方面,以问题为导向,着眼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一方面,应对疫情突发,党中央审时度势、综合研判,及时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加强对疫情防控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坚决遏制住了疫情蔓延势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的战略格局。另一方面,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党中央出台一系列有力有效政策措施,创新宏观调控政策,加大政策调节力度,有力推动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并不断强化“六稳”举措,落实“六保”工作。

我们坚持“系统论”。在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既着力解决疫情冲击下我国公共卫生领域暴露出来的短板弱项,又从经济社会发展长治久安的角度部署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注重坚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安全屏障,推动经济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我们坚持“长远论”。始终唱响主旋律,打好宣传主动战,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强调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疫情冲击撼动不了中国经济平稳运行的总趋势,任何艰难险阻都不能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更加美好生活的前进步伐。

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场伟大斗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疫情防控的伟大战役的各个阶段,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能够不惜一切代价,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最好诠释。几年来,我们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实践证明:我们的防控政策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我们的防控措施是科学有效的。几年来,我们能够常态化应对疫情散发频发多发,总体上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疫情有序管控,得益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人心,得益于全体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得益于千千万万个普通中国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并凝聚成伟大抗疫精神。

在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几年来,我们不断创新政策,精准施策,科学应策,紧紧围绕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综合运用和相机实施一系列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努力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到正常运行轨道。

从宏观政策层面: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宏观政策实施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调节并重,努力防止经济运行滑出合理区间、防止短期冲击演变成趋势性变化。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着眼大局、主动作为,政策靠前、责任靠前,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把握好目标导向下政策的提前量和冗余度。在督促落实已定政策的同时,针对形势变化抓紧研究政策预案,及时出台有利于市场预期稳定的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大力度地实施退税减税降费等政策,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规模,优化预算内投资结构。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用好已有金融支持政策,适时出台新的政策措施,不断创新完善金融支持方式,调整完善企业还款付息安排,加大贷款展期、续贷力度,适当减免小微企业贷款利息,防止企业资金链断裂,等等。

在稳市场主体稳就业层面:加快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复商,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循环,打通各种受疫情影响产生的市场阻隔和各种堵点瘀点。在更多行业实施存量和增量全额留抵退税,着力为市场主体尤其是为广大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帮扶纾困、渡过难关,以留得青山赢得未来。同时,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加大就业优先政策实施力度。根据就业形势变化调整政策力度,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抓好社保费阶段性减免、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就业补贴等政策落地,针对部分企业缺工严重、稳岗压力大和重点群体就业难等突出矛盾,因地因企因人分类帮扶,提高政策精准性。强化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特别是脱贫劳动力、城市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促进和服务,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

在保民生领域层面:疫情直接影响居民收入,再叠加几年来国内外综合因素影响所带来的物价上涨因素,部分群众基本生活面临的困难增多。党中央坚决落实“米袋子”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保障主副食品供应,切实做好居民生活必需品保价稳供。强化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强化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对困难群众适当提高价格临时补贴标准,努力做好失业保障、低保和困难群众救助等工作。同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

坚持光明前景的发展论,以适变应变策略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做好自己的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综合研判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时指出,危和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机遇更具有战略性、可塑性,挑战更具有复杂性、全局性,挑战前所未有,应对好了,机遇也就前所未有。

几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面对疫情对我国发展世所未见、史所罕见的冲击,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中国成为全球抗疫的典范,成为全球唯一最快恢复经济正增长的世界主要经济体。疫情暴发几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总体保持稳健运行态势。尽管这期间,受疫情的不稳定性和动荡世界的不确定性影响,从季度经济运行看,经济增长也会出现一些起伏,但中国经济长期稳中向好的大势并没有改变,中国已经形成的超大规模的市场空间、中国1.6亿户市场主体强大的创造创新能量并没有改变,尤其是14亿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创业创新的巨大潜能、共克时艰的坚定意志,以及党和政府积累的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在艰难困苦的磨砺中更加坚韧有力。

几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既增强忧患意识,更是增强机遇意识,把握历史主动,准确识别应变,勇开顶风船,善搏迎头浪,发展的意志更加坚定,创新的勇气更加坚实。

我们在疫情暂时阻隔人们正常流动的时刻,充分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在绝处逢生中紧紧抓住新一轮以数字技术引领的新科技革命的机遇,推动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我国产业经济焕发出新的活力。

我们在疫情冲击叠加一些西方国家借机对我国科技领域实施“卡脖子”、对我国市场扩容企图遏制的时刻,着力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推动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全方位深化改革、高水平对外开放,立破并举、完善制度,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坚实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发展后劲。

我们在疫情暂时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困扰的时刻,坚持解决人民急难愁盼问题,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坚决破除束缚发展的各种陈旧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以扩大有效需求带动就业,以扩大有效投资强基础、补短板、育新机,不断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和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实质性步伐奠定扎实基础。

看待中国经济的未来,我们完全可以充满信心地说,中国的发展从来都是在应对挑战中前进的,中国人民有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勇气、智慧和力量。中国经济也一定能克服前行中的暂时困难,必将行稳致远。

推荐阅读

入驻平台 :  百家新闻  |  搜狐新闻  |  今日头条  |  腾讯新闻  |  一点资讯  |  凤凰新闻  |  网易新闻

授权发布平台 :  新华日报  |  南京日报  |  中国江苏网  |  龙虎网

合作单位 :  他山石智库  |  上海福卡智库  |  北京国声智库  |  新华社  |  中国新闻社  |  新华网  |  人民网  |  光明网  |  国际在线  |  中国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中国搜索  |  千龙网  |  半月谈  |  凤凰网  |  新华报业网  |  扬子晚报网  |  网易网

总部办公地址 : 南京市玄武区黄埔路黄埔大厦24楼

民意调查与绩效评估中心地址 : 南京市鼓楼区五台山体育产业孵化基地105、106

联系电话 : 18936005819

电子邮件 : 111582184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