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把思政课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课,需要大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并在政治引导、学理阐释和价值塑造上下功夫。
举旗铸魂: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有政治高度
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坚定政治方向。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要从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采用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具象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认知,将理想信念这颗“扣子”牢牢系在胸前,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恪守政治信仰。要敏于把握青年脉搏,开展阶段性、集中性、常态化政治引导。筑牢信仰、叩问使命,引领青年学生早立志、立大志,坚守政治价值、找准奋斗方向、擦亮人生底色。优化制度环境,以思政课为载体,发挥“老中青”传帮带作用,凝心聚力,将历史使命薪火相传,形成恪守政治信仰、设定政治边界、规范政治活动的良好风尚。
锻造政治定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思政课的初心使命。通过思政课教学引导学生以大视野审视世界格局,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政治定力,构建起思想育人和政治引领同向发力的长效机制。以四史教育浸润,引导其知党心、强初心,以身边榜样渲染,引导其悟民情、树情怀,以现实国情启迪,引导其明担当、践使命;进而增强践行初心使命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
学理育人: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有理论深度
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需要一批又一批“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思政课教师。
具有深邃的知识视野。要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色和内在要求,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思政课教师所讲的理论、观点、结论,要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做好加强引导、总结提炼的画龙点睛工作;要开出书单、指出重点,引导学生勤于从经典著作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感知中华文化魅力。
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要深刻把握发展形势,准确分析国际环境的基本特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引导学生对国际问题有正确判断,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知,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有效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复杂斗争;引领学生从国际比较中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增强学生对中国道路的理性认同。
具有磅礴的历史视野。要优化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的教学特色,依托资源优势开展红色研学,长效合作建立各类实践基地。要将社会大课堂更好融入思政小课堂,形成内外联动的思政课教育模式,在提炼、转化、融合上下功夫,以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探寻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内在规律,激励青年学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启智润心: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有情感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
优化内容供给。要构建更加完善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将个性教育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守好课堂育人主阵地。要深刻解读社会现实,及时回应社会热点,共谱入脑入心主旋律。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做到“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勇当思政教学主力军。
立足学生需求。要强化精准思维,聚焦价值塑造,深入研究课程、研究课堂、研究学生,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思政课教学整体效能。要找准弄清学生的求知“困惑点”、内心“需求点”、情感“触发点”和思想“共鸣点”,积极采用情景式、互动式、沉浸式等教学方式,及时打通堵点、攻克难点、补齐短板,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善用信息技术。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建立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室,围绕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设计,让学生走进历史、身临其境,使课程中的人物“动”起来、事件“亮”起来、理论“活”起来,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建立线上线下思政课教学平台,以结对式合作、教研共同体等多种形式开展常态化线上思政课教研活动。
总之,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打好守正和创新组合拳,形成办好讲好学好思政课的大合唱,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努力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石婧 郑洁)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重庆邮电大学)(21SZJS50010617)的阶段性成果。]
入驻平台 : 百家新闻 | 搜狐新闻 | 今日头条 | 腾讯新闻 | 一点资讯 | 凤凰新闻 | 网易新闻
授权发布平台 : 新华日报 | 南京日报 | 中国江苏网 | 龙虎网
合作媒体 : 新华社 | 中国新闻社 | 新华网 | 人民网 | 光明网 | 国际在线 | 中国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中国搜索 | 千龙网 | 半月谈 | 凤凰网 | 新华报业网 | 扬子晚报网 | 网易网
总部办公地址 : 南京市玄武区黄埔路黄埔大厦24楼
民意调查与绩效评估中心地址 : 南京市鼓楼区五台山体育产业孵化基地105、106
联系电话 : 025-83301762 58919658
电子邮件 : 1115821846@qq.com
本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紫金智库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19 南京智库联盟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50346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