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是贯穿中华文化发展的文明之轴。数千年来,长江文化以其众多历史悠久、异彩纷呈的文化形态而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文明演进的动力之源。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南京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理念,在实践中逐步蹚出了新时代南京传承与弘扬长江文化的多维路径。
整理水文化遗产,传承南京水利文化。南京市沿江岸线总长近200千米,境内共有大小河道120条。经考证不仅有胥河、胭脂河、朱家山河等20余条古运河遗迹,还有方山葛桥埭、龙都埭、湖熟杜桂村等六朝堰埭遗址,以及自明朝以来建成的江苏大运河南京段——胥河—固城湖—官溪河—芦溪河—石臼湖—胭脂河—溧水河—秦淮河。以此为基础,南京对这些水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和历史探源,现已确定长江水文化遗产点1679处(其中物质遗产共1197处,非物质遗产277处,文献类遗产205处)。于2019年建成的武庙闸(南京最早的明朝水关)历史文化展馆成为传承南京水利文化的有力载体。
打造博物馆与教育基地,传承南京红色长江文化。南京市是一座红色文化名城。目前已建成了一批兼具保护和宣传功能的红色基地和红色文化地标:从雨花台烈士陵园到梅园新村纪念馆,从江宁横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到位于浦口区的王荷波纪念馆,从西天寺公墓烈士墓区到张闻天纪念馆等,均是见证南京峥嵘岁月的珍贵史迹。2009年建成的南京渡江胜利纪念新馆收藏并展出了渡江战役期间的武器、工具、手稿、照片等文物,成为南京长江红色文化重要的史料库,生动再现了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迎来新中国诞生的恢宏历史。
凝聚家国情怀,传承南京抗洪文化。水运系国运,水运兴,则国运昌。从夏商时期的“植树造林”,到隋唐时期的“水文站”(如唐朝的白鹤梁),从宋朝的“水位观测制度”(如吴江的水则碑)到明清时期的《堤甲法》,无不展示着华夏儿女在与长江洪水的抗争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长江抗洪精神。由此,南京从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中走出了“依水、爱水、治水”的排涝防洪“三步曲”:一是在物质层面通过排涝水、防洪水、保供水,将抗洪文化引入到科学的防控工作当中;二是在制度层面引入科学防洪机制,扩大公众参与范围,建立起高效持久的治水体系;三是在精神层面凝聚家国情怀,强化治水安邦理念,传颂和衷共济与顽强拼搏的时代精神,树立力挽狂澜的抗洪意志和必胜信念。2016年7月鼓楼滨江堤坝上酣睡的“泥浆哥”、2020年7月高淳洗马宕防汛保卫战等都是这一过程的最好例证。
弘扬郑和精神,推动南京航运文化。南京航运史虽最早可追溯到明初朱元璋在长江对岸修筑浦子口城,但直到1899年南京下关才真正实现开埠,“金陵关”宣布对外开放。南京“百年商埠”的辉煌历史自此才拉开序幕。特别是郑和七下西洋始自龙江港,给后人留下了宝船遗址公园、静海寺、天妃宫等诸多人文景点,既是南京珍贵的航运史料,也是南京航运文化的重要研究对象。对于新时期的南京航运文化研究工作而言,如能有效实现从“文献郑和”到“文化郑和”的创造性转变,定将有助于推动南京成为中国重要的海洋文化集中展示高地。
弘扬工匠精神,再塑南京桥梁文化。长江天堑,古来险隔。1968年建成的具有“争气桥”美誉的南京长江大桥,因弘扬时代工匠精神而成为南京标志性建筑、江苏的文化符号。其桥身两侧栏杆镶嵌的202块铸铁浮雕(100块“向日葵”镂空浮雕、96块“风景”浮雕、6块“国徽”浮雕),人行道旁的150对白玉兰花形的路灯,以及桥头堡的红旗和“工农兵学商”雕塑,承载着几代人的特殊情感和历史记忆。2019年2月,南京长江大桥纪念馆通过“历史意义”“伟大精神”“记忆对话”“科艺价值”“再励辉煌”等五个部分的展览还原了大桥的设计、建设和使用过程,成为南京桥梁精神的再度诠释。
打造“长江学”智库,助推南京跨学科河流话语体系。南京依江而生、拥江融合、伴江而兴,是省内唯一一座拥江发展的城市,未来可考虑建设更具专业视角的“长江学”智库,智慧助力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首先要借助在宁高校云集的地理优势,主动搭建高校主导下的“长江学”研究中心;其次要建立长江高端智库数据,制定完善的资源与信息共享制度;最后要定期召开“长江学”国内外学术研讨会,突破“长江学”学科建设的根本性壁垒,最终助力“长江学”从“单学科”向“跨学科”转型。在这方面,2019年河海大学会同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组建的“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可在未来的“长江学”智库建设中贡献应有力量。
(作者为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江苏长江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地研究专家;本文为2021年度南京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长江大保护背景下南京传承与弘扬长江文化路径研究”〈21ZD03〉阶段性研究成果)
入驻平台 : 百家新闻 | 搜狐新闻 | 今日头条 | 腾讯新闻 | 一点资讯 | 凤凰新闻 | 网易新闻
授权发布平台 : 新华日报 | 南京日报 | 中国江苏网 | 龙虎网
合作媒体 : 新华社 | 中国新闻社 | 新华网 | 人民网 | 光明网 | 国际在线 | 中国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中国搜索 | 千龙网 | 半月谈 | 凤凰网 | 新华报业网 | 扬子晚报网 | 网易网
总部办公地址 : 南京市玄武区黄埔路黄埔大厦24楼
民意调查与绩效评估中心地址 : 南京市鼓楼区五台山体育产业孵化基地105、106
联系电话 : 025-83301762 58919658
电子邮件 : 1115821846@qq.com
本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紫金智库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19 南京智库联盟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50346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