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新时代倡扬“人民城市由人民共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共享”的理念,城市社区治理作为城市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全过程深植“为民而治”的精髓。此背景下的城市社区治理彰显中国特色,始终将服务民众、惠及民生作为起始与归宿,以社区居民的满意度为衡量成效的标尺,这恰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活实践写照。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之下,城市社区治理的现代化被赋予了明确的价值导向,“人民至上”成为其核心的价值理念,引领了治理的方向与重心。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社区治理坚定不移地围绕“人民至上”的治理初衷与目标,将“人”置于城市社区治理的核心位置,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美好生活需求为治理的最终追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需求导向,切实捍卫人民根本利益,确保人民主体地位,积极增进民生福祉,成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社区治理的关键所在。
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是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社区治理的出发点
注重社区居民实际需求。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要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是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社区治理的具体体现。社区是人民群众生活的主要场域,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社区治理关键是看服务社区居民和造福社区居民的实效,看能否感知社区居民的问题,解决社区居民的困难,推动社区居民生活更有保障。因此,要全力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转变工作思路,对社区居民的诉求提前感知并精准回应,党群力量和网格队伍要有效捕捉并解决社区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好社区居民的一桩桩具体事务。
注重多元主体互动协同。城市社区治理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精准把握多方关系、各阶段及不同层次的治理目标,并准确识别主要矛盾及其核心方面。实现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直接关系到每位居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全力以赴维护社区居民的根本权益。城市社区作为多元群体的聚居地,要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促进城市社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优化合作机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社区治理的宝贵经验。基层党建凭借政治优势与组织资源,在利益协调中发挥关键作用,要始终立足全局与人民立场,有力捍卫人民根本利益,确保社区在人民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稳健发展。
注重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要。城市社区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期待,推进城市社区治理,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社区治理要以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目标,通过为居民提供所需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改善人民所在的社区环境和生活条件,破解居民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要推动人民关切的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完整社区”“全适龄社区”“未来社区”等思路就是为了打造人民群众想住、爱住、乐住的空间,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在社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因此,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新时代的治理逻辑和价值要求。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社区治理的关键点
做到为人民而治理。现代城市社区的核心在于强化为民服务、便捷生活与安宁居住的功能,各项政策需紧密贴合居民实际需求。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社区治理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治理为民”的根本宗旨,这直接关系到党的价值取向与民心所向。要围绕居民需求,完善服务设施,实现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并壮大服务队伍,加强信息化水平。要将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作为治理的终极目标,努力将城市社区构建为居民的幸福家园,确保治理工作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让居民生活更加幸福。譬如,社区开设多元的文化、休闲与实践课程,助力老年人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丰富其精神生活;开设公益性的“四点半课堂”与“暑期学校”,为双职工家庭解决后顾之忧。通过精准施策,有效解决“一老一小”等民生难题,显著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
做到治理依靠人民。党的人民性本质意味着,人民不仅是社区治理的积极参与者,更是其共同塑造者。要通过顶层制度设计与体制机制优化,拓宽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治理的渠道,提升其参与的广泛性与深入性,悉心聆听居民意见,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力,广泛汇聚民众智慧与力量。作为治理主体的城市社区居民,在参与过程中能更深刻地体会决策制定中的沟通与协调之难。以人民为主体的社区治理,不仅增强了人民自我管理的荣誉感,还提升了其对社区的归属感。尤其在数智时代,互联网全面渗透治理各领域,极大扩展了居民参与治理的权利与空间,进一步激发了人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做到由人民评判治理成效。在城市社区治理的过程中,要聚焦城市社区居民的需求,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及时洞察城市社区居民民情变化,建立民生事项清单。另外,还要掌握城市社区治理的规律,将城市社区居民对城市社区治理满意度作为治理成效好坏的评判标准,将城市社区治理的过程作为建构人民满意、人民信任、人民情怀基础的契机,持续优化城市社区治理策略。实践充分证明,坚持城市社区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依靠城市社区居民的智慧和力量,是保证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社区治理成效的重要基础。
增进民生福祉是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社区治理的落脚点
强化党委统筹功能。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其城市社区治理亦需以党的领导为坚实后盾。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践,广泛涉及党委组织部、政法委、卫健委、住建局、民政局等多个政府部门。为探索契合城市居民民生需求的治理模式,并从体制层面寻求突破,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展现出了巨大优势。譬如,为强化党对城市社区治理的引领,成都创新性地在党委组织体系中增设“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以统筹整合原本分散于四十余个部门的社区治理职能,确保治理工作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回应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切实保障人民福祉。而中央及各地社会工作部的成立,正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要求,对基层社会治理机构职责与体制机制进行的深化改革与完善。
促进民生保障均衡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社区治理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当经济效益与价值导向发生冲突时,满足人民的需求、改善人民的生活始终是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是对民生福祉为先的最好检验。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社区治理在保障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福祉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向弱势群体倾斜,更加关注“三无”弱势群体特别是孤寡老小等的需求,如通过网格化治理将资金、信息、人力等重要的治理资源下沉到社区精准帮扶弱势群体。
为群众提供精细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社区治理是精细化的治理,是站在人民的角度提供的服务至上的治理,是秉持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的治理。这不仅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而且与治理的价值导向高度契合。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未来的城市社区治理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明晰城市社区治理的原则、目标、规律等,重点关注社区教育、社区公共设施、社区文化、社区安全、社区环境等各类事务,把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细化的服务作为重要任务,加快推进社区服务内容和质量的精细化,始终把解决社区居民的实际问题作为着力点,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落脚点,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城市社区治理的新期待。
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深刻理解并践行“人民至上”的理念,将人民的需求与福祉作为治理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通过不断创新治理机制,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确保社区治理的每一项决策、每一个行动都能真正反映人民意愿,符合人民利益。要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鼓励他们成为社区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共同构建和谐、宜居、活力的现代化城市社区。只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城市社区治理的现代化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也将不断提升。(李美茹)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入驻平台 : 百家新闻 | 搜狐新闻 | 今日头条 | 腾讯新闻 | 一点资讯 | 凤凰新闻 | 网易新闻
授权发布平台 : 新华日报 | 南京日报 | 中国江苏网 | 龙虎网
合作单位 : 他山石智库 | 上海福卡智库 | 北京国声智库 | 新华社 | 中国新闻社 | 新华网 | 人民网 | 光明网 | 国际在线 | 中国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中国搜索 | 千龙网 | 半月谈 | 凤凰网 | 新华报业网 | 扬子晚报网 | 网易网
总部办公地址 : 南京市建邺区白龙江东街9号金鱼嘴基金大厦B2栋903
民意调查与绩效评估中心地址 : 南京市建邺区白龙江东街9号金鱼嘴基金大厦B2栋903
联系电话 : 13022567589 18936005819
电子邮件 : 1115821846@qq.com
本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紫金智库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19 南京智库联盟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50346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