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推动民营经济优先布局 促进和带动未来产业培育发展

2024年11月15日 来源:紫金智库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清醒认识到,未来产业以重大前沿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对民营经济发展具有关键性的引领作用。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培育未来产业中的生力军作用,培育、涌现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引领发展的头部企业和行业骨干企业,推动未来产业实现从大到强、从有到优,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和构筑新型工业化竞争的新优势。

      促进创新策源。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充分利用高校拥有未来技术相关学科及国家实验室等重点研发平台开展未来技术攻关,形成政府专项协调之下的“大院大所+科研设施+创新平台+领军企业”未来产业贯通式创新策源格局,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加快培育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项目,提升未来产业创新策源能力。同时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梗阻”,鼓励顶尖科学家领衔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开展面向未来产业的科技战略研究,并发挥各类实验室、科研机构的组织引领作用,重点围绕颠覆性技术培育未来企业和未来产业,培养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当“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以产学研合作提高科创的前瞻性水平。

      促进专利育化。支持产业链企业,探索“产、学、研、资”一体化新型研发组织模式,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未来产业原创性、前瞻性专利技术突破,加快培育未来产业企业梯队,着力打造多元应用场景。加强未来产业高价值专利培育和布局,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推动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发展,支持建设一批专业化、市场化的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中试验证平台,强化技术熟化、工程化放大、原型制造、可靠性验证等转化服务能力。同时,强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加强成果向企业转化进入市场“从1到无穷”路径演进,采取专利等技术成果作价入股、先使用后付费等多种形式,促进专利技术加速从“书架”转化上“货架”。

      促进育链集群。统筹未来产业布局与未来产业的整体效应,充分依据各地经济、产业和科技发展的特点,科学引导民营企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未来产业,加强民营创新型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扶持,促进“小而专”“大而强”企业进阶成长,加快构建未来产业企业矩阵和集聚集群,壮大产业主体。定向招引整机设备企业和高端制造项目落地,实现“引进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雁阵效应,更广范围、更深层次集聚高端创新资源。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粤港澳等前沿科技集聚经济带和国内外各大城市群等未来产业先发地区,可以联合开展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加大融合性和原创性技术供给,对接协同推动跨区域创新资源互补和成果转化。同时融入全球产业应用市场,加强和深化与科学技术先进国家、工业制造发达国家交流合作,链接国内应用产业,链接全球高端资源,促进产业高端发展。

      促进人才支撑。创新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的有效融合,加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产业方向作为引才育才导向,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更好吸纳海内外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等。发挥好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职业工程技术学院的主力军作用,在不断创新高等教育模式趋势下,与未来产业企业联合定制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前瞻性研究提供有力的创新人才支撑和工程应用人才的技术创新动力。创新凝聚人才机制,充分利用我国人才链条集聚、科教资源丰富优势,充分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劳动分配向科技创新一线人员更鲜明倾斜,加大青年科技人才生活服务保障力度,让青年科技人才安身、安心、安业,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确保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探索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采取提供有竞争力的物质待遇和创造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等举措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全力解决好高技术移民出入境、住房、子女教育等现实问题,为优秀海外人才的来归工作提供更多便利。

      促进资金链条。要促进资金链与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进一步优化国家和各省市级专项资金支持方向,加大对未来产业领域重大项目支持力度。一方面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杠杆作用,建立省市县联动配比、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共同支持的投入机制,用好省市县“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叠加赋能,撬动社会资本,形成更大规模的产业基金。另一方面为未来产业持续注入金融活水,探索“招投联动”模式,协调好金融单位投资创投机构设立创新产业集群基金;探索“拨投结合”模式,使财政用于研发的资金在项目进行市场化股份融资时转化为相应投资权益的项目支出,共同有效托举成果转化。同时协调好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与“卡脖子”技术突破,引导金融机构通过设立“孵化贷”“苗圃贷”,成立“政银园投”基金等方式,落实“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政策导向,做好未来产业金融“大文章”。除此之外,可以通过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首贷投放力度,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前沿技术创新等重点项目金融保障,通过“政府引导、商会推选、担保增信、银行支持”四方协同创新举措,通过批次化、高效化的操作模式等,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民营企业未来产业开通融资快车道。

      未来产业是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总之,推动未来产业规范健康发展,政企要携手向未来,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政策支持,聚焦“高校、战略科技力量、企业、平台、金融、生态”等6个关键点,促进科技同产业对接、资金同需求对接,除了普惠性政策落地到位,还应针对重大项目和企业,采取“一事一议”方式,落实好项目建设服务保障,探索构建鼓励创新、弹性包容的未来产业产品和服务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制度,促进龙头企业引进和推动重大项目高效落地、有序发展,前瞻布局下好“先手棋”,厚植未来产业发展优势。(吴跃龙)

      来源:光明网

推荐阅读

入驻平台 :  百家新闻  |  搜狐新闻  |  今日头条  |  腾讯新闻  |  一点资讯  |  凤凰新闻  |  网易新闻

授权发布平台 :  新华日报  |  南京日报  |  中国江苏网  |  龙虎网

合作单位 :  他山石智库  |  上海福卡智库  |  北京国声智库  |  新华社  |  中国新闻社  |  新华网  |  人民网  |  光明网  |  国际在线  |  中国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中国搜索  |  千龙网  |  半月谈  |  凤凰网  |  新华报业网  |  扬子晚报网  |  网易网

总部办公地址 : 南京市建邺区白龙江东街9号金鱼嘴基金大厦B2栋903

民意调查与绩效评估中心地址 : 南京市建邺区白龙江东街9号金鱼嘴基金大厦B2栋903

联系电话 : 13022567589 18936005819

电子邮件 : 111582184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