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应急协同治理的堵点与优化路径_新闻动态_紫金智库

新闻动态

大湾区应急协同治理的堵点与优化路径

    更新时间:2025-07-08 09:24:30 编辑:紫金01点击:2123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经济与生态系统高度耦合,突发风险事件呈现频发化、跨域化与链式化等特征。作为国家战略重点区域与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粤港澳大湾区密切连接着内地与港澳,既承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制度多元融合的双重使命,也面临跨行政区、跨制度体系下公共安全与应急协同的治理难题。因此,如何优化应急联动机制,实现区域协同治理,成为大湾区提升韧性治理能力的核心课题。

    大湾区发展的安全命题

    公共安全治理是一项典型的跨区域、跨部门、跨系统的协同性工作。其复杂性不仅体现在参与主体多元性,也体现在时间、组织及行动等多层次嵌套。在时间维度上,要实现常态治理与非常态应急的无缝衔接;在组织结构层面,打破既定的行政壁垒,促成条块之间的职责对接;在行动层面,建立统一指挥、资源共享、快速响应的反馈机制。深刻认知大湾区应急管理的痛点,探索应急协同机制,构建常态与非常态联动的应急治理共同体,具有示范意义,更为全国区域协同治理能力建设提供参考样本。

    具体而言,粤港澳大湾区在应急管理协同中面临以下问题:第一,地缘隔离下规则衔接的制度复杂性。不同城市之间行政壁垒与信息孤岛有待打破;第二,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协同难度加大。城市之间内部软硬件设施存在结构性矛盾,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尚存在障碍。第三,缺乏统一应急平台,资源调度分散。当前粤港澳三地之间的资源管理体系相互割裂,具有物资标准不统一、调度权限不明确、数据平台不互通等问题,存在应急资源“有而难用”“调而不灵”的现象。

    大湾区应急协同机制的优化路径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这里,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交织叠加。如何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呈现目标、活力与期待,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韧性发展的重点议题。

    第一,依托数字信息技术,构建统一数据底座与信息共享标准体系。建立线上风险管理平台,推动从“线下治理”到“线上协同”的数字化转型。在大湾区,各地应急数据存在技术接口不兼容、分类标准不一致、数据获取渠道不开放等问题。这需要借助区块链、大数据等相关技术,统一数据平台建设、智慧感知系统布设等,推动应急数据资源的结构化与标准化,形成“可感知、可调用、可监控、可信任”的数据体系。

    第二,构建风险社会中的区域命运共同体,实现从“各自为政”到“多元协同”的理念升级。构建区域命运共同体,首要任务是培育跨区域协同意识。通过政策对话、常态化联合演练、危机学习等方式,逐步建构共同的风险认知框架与协同治理文化,为后续制度对接和创新协同机制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建立统一资源调度平台,整合应急管理资源,实现从“资源碎片化”到“要素统筹”的能力集成。采取有效的政策设计,提高识别资源敏锐性,对应急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探索建立应急资源“联储联用”机制,增强各地在重大危机面前的互助保障能力。

    第四,健全跨域演练机制与协商治理制度,实现常态与非常态机制的无缝衔接。建设统一综合、敏捷迅速的应急指挥机制是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的基本要求,也是应对复杂风险变化的必然举措。在宏观统筹层面,建立有效的协商机制,促进内地与港澳地区的规则衔接,促进湾区内部城市之间的沟通交流;在中观执行层面,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定期组织区域级应急联合演练,推动三地间建立应急管理“联席会议机制”,促成三地之间的行动协商;在微观理念层面,强调未雨绸缪与治理前置,实现“防在前、控在中、救在后”的全链条防控机制。

    公共安全治理是粤港澳大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湾区是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样本,也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以共同体理念为引领,推动数智化平台支撑、制度协同配合、资源统筹整合,能打破区域应急协同治理的“孤岛现象”。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在经济上高度融合,更要在安全上守望相助、同频共振,真正形成跨域协同、共建共享的区域安全治理新格局。(文宏)

    来源:广州日报

    上一篇:聚焦五个方面 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 下一篇:没有了

精彩图文



Copyright © 2015-2025.Company name All rights reserved.紫金智库(南京智库联盟) | 苏ICP备15034686号-1

本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紫金智库(南京智库联盟)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