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作为江苏省会,地处长三角城市群腹地,跨江而立,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土壤宜耕,具有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然而,由于区域面积小,人口密度大,城镇化率高,土地非农非粮化严重等现实问题,南京提高农产品自给率存在较大困难。因此,大力发展城市农业,建设打造食物生产性城市,对南京做大“菜篮子工程”、保障粮食安全、降低食物里程与交通运输碳排放、提高城市发展韧性具有重要作用。
城市农业是应对城市化问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两者存在双向互动的关系。城市农业作为新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与连续生产性城市景观,在协助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和提升城市食物系统韧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生产、游憩、生态、环境、健康、教育等功能,充分协调发挥能够带来显著的社会生态效应(图1),有利于解决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片面追求城市规模和发展速度,走的资源高效化、污染高排放、土地高扩张的发展之路造成了严重的城市社会生态问题,也孕育促进了城市农业兴起,并以大都市的综合优势为城市农业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图1 城市农业的多功能性、可持续性与韧性示意图
城市农业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城市农业指位于城市范围内的种养加等农业生产活动,如城市内部进行的农业活动,包括生产、加工、销售、分配和消费。广义的城市农业是指既包括城市内部也包括城市郊区的农业生产活动,主要以满足城市需求和功能为目的,采用集约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城市废弃物(垃圾和污水),在分散于城市或郊区各个角落的土地上和水体里种养各种农作物以及加工和销售。实际上,联合国等组织更加倡导的是融入城市内部的农业,即与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生产性景观和蓝绿基础设施,能够通过与城市系统融合显著提升城市韧性与可持续性。例如,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城市农业与城郊农业进行了区分,指出城市农业指在城市范围内的小片区域(如空地、花园、庭院和阳台)开展作物和牲畜生产,以供自己消费或在社区市场销售的一种产业,主要包括屋顶农场、空地农场、社区花园、庭院农场等类型;城郊农业是指靠近城镇的集约化的半商业或全商业化农场(图2)。但就目前我国的研究与实践发展来看,城市农业聚焦于分布在城市周围地区或者大都市经济圈内,紧密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农业,尚未系统全面地将城市内部的农业发展潜力纳入农业现代化发展之中,部分城市的实践探索还不够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