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创业人才的需求变化和培养模式_新闻动态_紫金智库(南京智库联盟)

新闻动态

人工智能背景下创业人才的需求变化和培养模式

    更新时间:2025-09-01 17:00:45 编辑:紫金01查看:0

    人工智能作为催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量,正深刻改变着全球产业格局与就业市场。人工智能加速产业的数智融合,对各行业的人员技能要求提出新的变化,低端高重复性工作正被人工智能技术逐步替代,对具备人工智能相关素养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则不断增长。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列为国家重要战略方向,并提出要培育高水平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及团队。人工智能背景下创业人才的需求特征将引领高等院校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形态和新趋势。

    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及趋势

    技术突破带动应用场景发展。依托技术创新,以大模型为代表的基础技术持续更新升级,人工智能当前已进入多模态整合与通用化研究的深度发展时期,多模态交互(包含文字、图形、音频、影像的跨模态理解与创建)成为行业主流方向且部分先进模型处理复杂任务的水平已接近人类水准。人工智能研发迭代速度持续提高,利用增强学习、全球模型搭建等技术手段克服专用模型的应用壁垒,推动人工智能进入接近现实应用场景。

    产业渗透促进产业链数智融合。人工智能正从单点赋能向全链条重构加速渗透,形成产业链核心层、赋能层与衍生层的分层演进格局。以科技企业为主导,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与模型研发,形成规模化发展模式。科技服务企业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能驾驶、金融科技等重点场景,助力传统产业达成效率提升与模式创新。消费者需求催生出AI原生应用、智能硬件等新兴业态,还能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边界。现阶段人工智能的实际落地应用已从前期的验证性测试过渡到规模化推广,并且覆盖范围从数据密集型行业向更多行业延伸,部分场景由于定制成本偏高、技术适配水平不足,当下仍处于探索优化阶段。

    社会变革推进社会效率提升。人工智能正深度重塑着人与技术、社会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同时也带来多领域的治理困境。人工智能依托强大的数据处理及自动化水平替代了大批重复性强、规则清晰的低技能工作,借助辅助决策、创意启发等功能为创造性劳作提供助力,推动了就业市场的结构性优化。人工智能促进新型职业涌现,也促进传统岗位的迭代升级。

    人工智能背景下创业人才需求分析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创业人才市场需求正经历着“破”与“立”的双重变革,既面临传统职业结构冲击下的能力升级压力,也因新兴产业的涌现产生新的能力缺口,整体呈现出“适应性”与“创造性”并重的特征。

    职业需求推动创业素质的升级重构。人工智能依靠技术渗透重塑了创业者职业分工的底层逻辑,重复性较强、规则清晰的低技能创业工作岗位,逐步被智能算法与机器人所替代。人工智能利用深度学习算法,能完成更多程式化任务与经验性工作,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方面的问题解决能力显著提高,技能门槛较高的教育、医疗、金融等创业领域也受到严重冲击。人工智能加速创业者对相关领域知识的学习,使技能边界日渐模糊,传统营销从业者要学会运用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相关工具、制造业领域工作者得懂工业机器人的运行维护逻辑、法律领域从业者要了解 AI 生成内容的版权划分规则。

    新兴产业崛起下创业能力的范式革新。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催生出大量新行业和新岗位,从技术研究开发到场景实际应用再到服务支持,个人必须拥有新的创业意识和核心技能。首先,创业者需要对AI技术的前沿动态保持敏感且深入把握市场需求,能够将技术潜在价值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并找到技术创新和商业落地的结合节点。其次,创业主体需要培育快速试错、持续调整的坚韧素养,因为新兴产业具有变化快速、风险偏高的特点,技术更新换代与市场验证的周期往往较短,创业主体需适应这类不确定性并通过试点推进、收集反馈信息持续优化完善。最后,创业主体需具备跨领域协作的开放意识,打破专业领域隔阂并整合多维度资源推动创新过程。

    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探讨

    构建全方位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全方位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关键在于突破传统学科界限,把“人工智能+跨学科”作为突破方向,搭建层级清晰、深度整合的教育体系。一方面,要加强以人工智能为底层技术支撑的通识类与专业类课程集群建设,为学生培育数字时代所需的底层认知素养。同时,针对理工科、人文社科、艺术类等不同学科领域研发“人工智能+制造业”、“人工智能+社会治理领域”、“人工智能+数字文化创意”等跨学科模块类课程。另一方面,课程体系要重视“理论-实践-竞赛”的闭环式设计,通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构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举办“互联网 +”“挑战杯”等高水平竞赛活动,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接触实际的创新创业项目并提升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达成课程与竞赛融通、竞赛与创业融合的效果。

    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创业教育生态。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聚焦于搭建“高校-企业-政府-用户”协同发展的育人体系,促进教育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结合。首先,各级政府部门需承担校企合作中的协调职责,并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和高校创新资源的精准匹配。其次,高校和企业之间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构建产教结合的实训创业平台,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真实产业场景中接触前沿技术并理解市场诉求。同时,高校需重视需求侧反馈的融入,把真实场景中的痛点转化为创新创业研究题目并促进成果从“实验室”向“市场端” 快速转化。

    创新多元主体协同的评价机制。创业教育质量评价在一定方向上推动创业人才的培育。在人工智能和创新创业深度结合的教育环境中,评价体系需要体现学生的创新素养、实践潜能。高校需搭建“过程化+综合化+多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强化“创新思路、实践素养与商业价值打造”的综合评价效果。通过学习管理平台等多元化形式衡量学生的综合素养,重点评估学生的AI背景下创新思路、实践素养与商业认知,依据学生提交的项目规划书、原型展示或商业框架评估其把人工智能技术转化为实际价值的能力。把学生参与人工智能创业项目的实际表现纳入学分认定机制,乃至设置“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技术转化奖励资金”,通过正向激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新潜力。

    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创业人才培育带来“破旧立新” 的时代机遇与挑战。明确当下创业人才需同时拥有技术认知能力、跨领域整合能力、快速试错调整能力及协作创新素养,且需依托“人工智能+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环境的打造以及多元评价机制改革。未来,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进步与应用的深化,创业人才的培育同样需与时俱进,不断优化调整,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求。(薛晶心、曾珍)

    来源:中国网

    上一篇:人工智能助力农业绿色转型 下一篇:优化空间治理化解“大城市病”


Copyright © 2015-2025.Company name All rights reserved.紫金智库(南京智库联盟) | 苏ICP备15034686号-1

本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紫金智库(南京智库联盟)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