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健康问题已成为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健康不仅关乎个体生命质量,更是衡量国家整体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健康优先发展战略通过创新老年健康服务模式,推动政策支持、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旨在全面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这一战略不仅回应了现实的社会需求,也为构建全民健康社会奠定了基础。
在此背景下,老年健康的服务模式亟须优化与转型,以适应复杂的老龄化挑战。随着老年人口健康需求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传统的单一医疗模式已经无法有效应对老年群体的整体健康需求。因此,必须在政策层面做出系统性调整,通过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服务模式的创新,以及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推动老年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只有在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的引领下,老年健康服务模式的升级才能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持续性的健康服务,确保他们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能获得足够的健康保障。
聚焦老年健康的核心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将“健康优先”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之一。这不仅为解决老年人日益复杂的健康问题提供了重要战略指引,更为国家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健康基础。老年人作为我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整体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水平。因此,聚焦老年健康的核心需求是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
老年健康的核心需求涵盖慢性病管理、日常生活支持、认知功能维护、心理健康、长期护理和社会参与等多个层面。满足这些需求,不仅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有助于缓解家庭和社会的照护压力,实现全社会的健康老龄化。
然而,老年健康需求具有显著的异质性,不同老年人群体的健康需求因年龄、性别、居住地、经济状况和健康状况的差异而存在显著不同。一部分老年人可能主要面临慢性病管理的挑战,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而另一部分老年人则可能关注认知功能的保持或心理健康问题。此外,城市与农村老年人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经济支持和社会服务方面差异明显,农村老年人更容易因医疗资源匮乏或经济压力而无法获得及时的健康照护。因此,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必须采取灵活且多样化的健康服务模式,确保能够满足不同老年群体的需求,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健康老龄化目标。
推动老年健康服务从治疗转向预防
当前,中国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三级医院,老年人往往习惯性依赖大医院解决健康问题。这种“重治疗、轻预防”的模式导致了初级医疗保障系统的薄弱,使得预防工作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三级医院通常缺乏动力推动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尤其是在应对非传染性疾病(NCDs)方面表现不理想。因此,必须通过改革现有的医疗资源分配机制,强化初级保健服务,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使这些机构不仅成为疾病治疗的场所,更成为健康管理和预防服务的枢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生活方式医学在慢性病预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随着生活方式与疾病模式的变化,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老年人群中日益高发。生活方式医学主张通过改善饮食、增加体力活动、减少烟草和酒精摄入等手段,帮助老年人管理慢性病。然而,成功的生活方式干预需要长期的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是实施这一策略的关键。健康素养不仅指个人理解健康信息的能力,还包括能够获取、处理和应用健康信息,做出有利于健康的决策。通过提高老年人群的健康素养,促使他们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在疾病预防和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建立综合性服务模式
推进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必须立足中国的具体国情,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简单照搬西方模式无法有效应对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因此,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推动下的老年健康服务模式应着眼于本土实践,通过家庭照护、社区护理、医疗机构相结合形成综合性服务模式。这一模式强调从预防、治疗、护理到康复的全链条健康管理,通过整合家庭、社区和医疗机构的资源,使老年人在他们最熟悉和舒适的环境中获得个性化的长期护理和健康监测服务,减少住院率和再入院率,降低医疗成本。
综合性服务模式的优势还在于,它能够帮助老年人保持功能独立性,延缓健康状况的恶化。同时,这种模式还能够减轻家庭照护者的负担,减少老年人对住院和专科医疗服务的过度依赖。通过这一模式,老年人可以在社区和家庭中获得持续的护理和康复服务,从而延长独立生活时间,提升生活质量。
跨部门合作在这一模式中至关重要。家庭、社区和医疗机构的有效协作,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以及服务标准的统一制定。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社区护理和家庭照护服务的支持力度,推动这些领域的服务能力提升。此外,跨学科的团队合作在医养结合模式中尤为重要,医疗专业人员、护理人员、康复师和心理咨询师需要紧密配合,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
强化老年健康服务的公共属性
老年健康不仅是个体或家庭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旨在强调老年健康问题的公共属性,通过社会政策和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老年健康服务全覆盖。为了确保不同地区老年人能够享受公平且可及的医疗服务,持续改进医疗资源的平衡分配至关重要。从地域角度来看,必须保障老年人在其居住地能够获得足够医疗服务。因此,需要更全面的策略来改善医疗资源的获取,特别是在老年人密集且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
同时,消除阻碍老年人获得医疗服务的障碍至关重要。这不仅涉及物理距离上的可及性,还包括医疗服务设施与老年人口比例的合理匹配。当某些地区的老年人无法及时看医生或获得住院治疗时,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带来的不平等尤为突出。因此,确保医生和医院与老年人口之间的适当比例,对于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和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开发适合老年人需求的成本效益医疗服务基本包,并重新定位初级卫生保健计划,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人口结构和疾病模式。
对接全球老年健康管理经验
尽管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具有本土性,但在全球范围内,老年健康管理经验的交流与借鉴也是健康优先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应对老龄化挑战的有效策略。中国可以从全球老龄化应对策略中汲取智慧,例如,借鉴日本的社区养老模式、北欧国家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及美国的老年慢性病管理经验。这些国际经验可以为中国提供有益的参考,通过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将本土的老年健康管理经验与国际上成功的老年健康服务模式相结合,形成更为完善的老年健康管理体系。推动老年健康管理全球合作,不仅有助于中国应对老龄化问题,也可以为全球老年健康管理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例如,中国的中医药在慢性病预防和健康养生方面的独特优势,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通过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也能够在全球健康治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健康老龄化进程。这种双向的经验交流和合作,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健康领域的影响力,也能为全球应对老龄化挑战提供多元化的解决方案。(焦开山)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备用
Copyright © 2015-2025.Company name All rights reserved.南京智库联盟
本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紫金智库(南京智库联盟)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以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推动老年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
更新时间:2024-12-31 14:32:09 编辑:紫金01点击:5402
上一篇:数字赋能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推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健康问题已成为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健康不仅关乎个体生命质量,更是衡量国家整体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健康优先发展战略通过创新老年健康服务模式,推动政策支持、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旨在全面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这一战略不仅回应了现实的社会需求,也为构建全民健康社会奠定了基础。
在此背景下,老年健康的服务模式亟须优化与转型,以适应复杂的老龄化挑战。随着老年人口健康需求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传统的单一医疗模式已经无法有效应对老年群体的整体健康需求。因此,必须在政策层面做出系统性调整,通过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服务模式的创新,以及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推动老年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只有在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的引领下,老年健康服务模式的升级才能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持续性的健康服务,确保他们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能获得足够的健康保障。
聚焦老年健康的核心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将“健康优先”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之一。这不仅为解决老年人日益复杂的健康问题提供了重要战略指引,更为国家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健康基础。老年人作为我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整体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水平。因此,聚焦老年健康的核心需求是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
老年健康的核心需求涵盖慢性病管理、日常生活支持、认知功能维护、心理健康、长期护理和社会参与等多个层面。满足这些需求,不仅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有助于缓解家庭和社会的照护压力,实现全社会的健康老龄化。
然而,老年健康需求具有显著的异质性,不同老年人群体的健康需求因年龄、性别、居住地、经济状况和健康状况的差异而存在显著不同。一部分老年人可能主要面临慢性病管理的挑战,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而另一部分老年人则可能关注认知功能的保持或心理健康问题。此外,城市与农村老年人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经济支持和社会服务方面差异明显,农村老年人更容易因医疗资源匮乏或经济压力而无法获得及时的健康照护。因此,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必须采取灵活且多样化的健康服务模式,确保能够满足不同老年群体的需求,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健康老龄化目标。
推动老年健康服务从治疗转向预防
当前,中国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三级医院,老年人往往习惯性依赖大医院解决健康问题。这种“重治疗、轻预防”的模式导致了初级医疗保障系统的薄弱,使得预防工作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三级医院通常缺乏动力推动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尤其是在应对非传染性疾病(NCDs)方面表现不理想。因此,必须通过改革现有的医疗资源分配机制,强化初级保健服务,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使这些机构不仅成为疾病治疗的场所,更成为健康管理和预防服务的枢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生活方式医学在慢性病预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随着生活方式与疾病模式的变化,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老年人群中日益高发。生活方式医学主张通过改善饮食、增加体力活动、减少烟草和酒精摄入等手段,帮助老年人管理慢性病。然而,成功的生活方式干预需要长期的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是实施这一策略的关键。健康素养不仅指个人理解健康信息的能力,还包括能够获取、处理和应用健康信息,做出有利于健康的决策。通过提高老年人群的健康素养,促使他们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在疾病预防和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建立综合性服务模式
推进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必须立足中国的具体国情,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简单照搬西方模式无法有效应对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因此,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推动下的老年健康服务模式应着眼于本土实践,通过家庭照护、社区护理、医疗机构相结合形成综合性服务模式。这一模式强调从预防、治疗、护理到康复的全链条健康管理,通过整合家庭、社区和医疗机构的资源,使老年人在他们最熟悉和舒适的环境中获得个性化的长期护理和健康监测服务,减少住院率和再入院率,降低医疗成本。
综合性服务模式的优势还在于,它能够帮助老年人保持功能独立性,延缓健康状况的恶化。同时,这种模式还能够减轻家庭照护者的负担,减少老年人对住院和专科医疗服务的过度依赖。通过这一模式,老年人可以在社区和家庭中获得持续的护理和康复服务,从而延长独立生活时间,提升生活质量。
跨部门合作在这一模式中至关重要。家庭、社区和医疗机构的有效协作,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以及服务标准的统一制定。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社区护理和家庭照护服务的支持力度,推动这些领域的服务能力提升。此外,跨学科的团队合作在医养结合模式中尤为重要,医疗专业人员、护理人员、康复师和心理咨询师需要紧密配合,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
强化老年健康服务的公共属性
老年健康不仅是个体或家庭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旨在强调老年健康问题的公共属性,通过社会政策和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老年健康服务全覆盖。为了确保不同地区老年人能够享受公平且可及的医疗服务,持续改进医疗资源的平衡分配至关重要。从地域角度来看,必须保障老年人在其居住地能够获得足够医疗服务。因此,需要更全面的策略来改善医疗资源的获取,特别是在老年人密集且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
同时,消除阻碍老年人获得医疗服务的障碍至关重要。这不仅涉及物理距离上的可及性,还包括医疗服务设施与老年人口比例的合理匹配。当某些地区的老年人无法及时看医生或获得住院治疗时,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带来的不平等尤为突出。因此,确保医生和医院与老年人口之间的适当比例,对于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和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开发适合老年人需求的成本效益医疗服务基本包,并重新定位初级卫生保健计划,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人口结构和疾病模式。
对接全球老年健康管理经验
尽管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具有本土性,但在全球范围内,老年健康管理经验的交流与借鉴也是健康优先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应对老龄化挑战的有效策略。中国可以从全球老龄化应对策略中汲取智慧,例如,借鉴日本的社区养老模式、北欧国家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及美国的老年慢性病管理经验。这些国际经验可以为中国提供有益的参考,通过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将本土的老年健康管理经验与国际上成功的老年健康服务模式相结合,形成更为完善的老年健康管理体系。推动老年健康管理全球合作,不仅有助于中国应对老龄化问题,也可以为全球老年健康管理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例如,中国的中医药在慢性病预防和健康养生方面的独特优势,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通过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也能够在全球健康治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健康老龄化进程。这种双向的经验交流和合作,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健康领域的影响力,也能为全球应对老龄化挑战提供多元化的解决方案。(焦开山)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