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优化区域开放功能分工,打造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提出“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以经济特区为起点,逐步由沿海开放向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延伸,构筑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区域开放格局。从早期沿海开放城市向内陆地区的梯度推进,转向沿海、沿边、沿江和内陆协同开放的新格局,形成了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为引领,中西部、东北地区跟进的对外开放体系。海南自贸岛封关运营条件成熟,内陆开放网络加速构建。中西部地区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等跨境物流体系拓展开放空间,不断增强陆海联动能力,提升内陆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地位。我国开放层级持续深化,已经初步形成陆海联动与东西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呈现沿海引领、内陆追赶和沿边突破的区域开放特征。
进入新时代,我国加快构筑东西互济与陆海联动的多层次区域开放格局。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设施联通与资金融通改善了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区位条件。但各区域对外开放的范围和深度差距较大,东中西部之间对外开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中西部对外开放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区域开放高地的带动作用有待提升,我国区域开放“东强西弱、海强边弱”的总体格局尚未发生实质性改变,不同区域在开放水平、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上存在显著差异。
对外贸易呈现区域极化的特征,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外贸贡献突出,而内陆沿边地区外贸占比较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通过制度创新、产业协同和开放平台建设,成为引领全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而其他地区对外开放水平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进一步提升。2024年东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80%以上,仅长三角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就达37%,而广大内陆沿边地区外贸占全国比重仅1%,且产业层次偏低。
中西部地区开放平台能级不足,外向型产业竞争力较弱。广大中西部地区缺乏类似广交会、进博会等国际级展会平台,经贸交流活跃度较低,虽有自贸试验区、综保区等平台,但部分地区存在重申报、轻建设和运营的问题。西部6个自贸试验区虽然形成区域性的对外开放高地,但辐射带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能力较弱。云南跨境合作区、新疆霍尔果斯等沿边开放平台受制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跨境规则互认滞后等因素,口岸经济仍以初级加工为主,外向型产业规模较小,对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
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建议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开放功能分工。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差距大,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基础条件和水平各不相同,客观上需要考虑区域多样性和丰富性,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对外开放。沿海地区要继续引领对外开放,锚定制度型开放先行区、全球产业链枢纽的功能定位,在东部沿海地区先行探索服务业扩大开放,放宽金融、医疗外资股比限制,跨境数据流动“白名单”等改革举措。西部地区要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打造开放战略腹地与增长极,强化腹地支撑功能,深化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与沿边口岸衔接,建设沿边产业园区、国际商贸城。
二是要统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深化沟通联系国际市场,把握对外开放的战略主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动根据内外部形势的变化,持续优化对外开放的空间布局。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要深化内外循环衔接,对冲外部风险,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按照“全国一盘棋”的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联动性,坚决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区域间“内卷式”竞争。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构筑互联互通、安全高效的区域开放体系,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通过自贸区建设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倒逼产业政策转型、国企补贴、社会保障和生产要素市场化等国内经济体制改革。
三是要注重系统谋划,增强区域开放的协同性。发挥沿海、沿边、沿江和交通干线等对内对外联通优势,向西融入全球市场,开辟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重塑对外开放空间。通过建立东中西部战略平台对接、开放利益共享机制,深化区域联动开放。深化国内改革,推动区域开放布局向陆海统筹、东西互济、区域协作、内外衔接方向发展。各地区要深化跨区域对外开放合作、强化东西互济机制,以高质量区域协同改变我国对外开放“东强西弱、海强边弱”的格局。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跨越山海、联结世界的能级,打造成为我国通达东盟、新澳、中亚及欧洲等地区的对外开放国际大通道。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物流网络高效整合、产业跨区域联动,减少制约区域间要素流动的壁垒,深刻变革我国“西货东运”的国际贸易模式。(张翱)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备用
Copyright © 2015-2025.Company name All rights reserved.紫金智库(南京智库联盟) | 苏ICP备15034686号-1
本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紫金智库(南京智库联盟)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优化区域开放布局 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
更新时间:2025-11-04 10:43:09 编辑:紫金01查看:0 
                                                                                                                                                                  	
											上一篇:包容性技术治理破解环境治理难题	
											下一篇:没有了,这是最后一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优化区域开放功能分工,打造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提出“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以经济特区为起点,逐步由沿海开放向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延伸,构筑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区域开放格局。从早期沿海开放城市向内陆地区的梯度推进,转向沿海、沿边、沿江和内陆协同开放的新格局,形成了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为引领,中西部、东北地区跟进的对外开放体系。海南自贸岛封关运营条件成熟,内陆开放网络加速构建。中西部地区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等跨境物流体系拓展开放空间,不断增强陆海联动能力,提升内陆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地位。我国开放层级持续深化,已经初步形成陆海联动与东西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呈现沿海引领、内陆追赶和沿边突破的区域开放特征。
进入新时代,我国加快构筑东西互济与陆海联动的多层次区域开放格局。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设施联通与资金融通改善了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区位条件。但各区域对外开放的范围和深度差距较大,东中西部之间对外开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中西部对外开放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区域开放高地的带动作用有待提升,我国区域开放“东强西弱、海强边弱”的总体格局尚未发生实质性改变,不同区域在开放水平、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上存在显著差异。
对外贸易呈现区域极化的特征,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外贸贡献突出,而内陆沿边地区外贸占比较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通过制度创新、产业协同和开放平台建设,成为引领全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而其他地区对外开放水平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进一步提升。2024年东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80%以上,仅长三角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就达37%,而广大内陆沿边地区外贸占全国比重仅1%,且产业层次偏低。
中西部地区开放平台能级不足,外向型产业竞争力较弱。广大中西部地区缺乏类似广交会、进博会等国际级展会平台,经贸交流活跃度较低,虽有自贸试验区、综保区等平台,但部分地区存在重申报、轻建设和运营的问题。西部6个自贸试验区虽然形成区域性的对外开放高地,但辐射带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能力较弱。云南跨境合作区、新疆霍尔果斯等沿边开放平台受制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跨境规则互认滞后等因素,口岸经济仍以初级加工为主,外向型产业规模较小,对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
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建议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开放功能分工。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差距大,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基础条件和水平各不相同,客观上需要考虑区域多样性和丰富性,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对外开放。沿海地区要继续引领对外开放,锚定制度型开放先行区、全球产业链枢纽的功能定位,在东部沿海地区先行探索服务业扩大开放,放宽金融、医疗外资股比限制,跨境数据流动“白名单”等改革举措。西部地区要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打造开放战略腹地与增长极,强化腹地支撑功能,深化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与沿边口岸衔接,建设沿边产业园区、国际商贸城。
二是要统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深化沟通联系国际市场,把握对外开放的战略主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动根据内外部形势的变化,持续优化对外开放的空间布局。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要深化内外循环衔接,对冲外部风险,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按照“全国一盘棋”的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联动性,坚决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区域间“内卷式”竞争。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构筑互联互通、安全高效的区域开放体系,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通过自贸区建设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倒逼产业政策转型、国企补贴、社会保障和生产要素市场化等国内经济体制改革。
三是要注重系统谋划,增强区域开放的协同性。发挥沿海、沿边、沿江和交通干线等对内对外联通优势,向西融入全球市场,开辟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重塑对外开放空间。通过建立东中西部战略平台对接、开放利益共享机制,深化区域联动开放。深化国内改革,推动区域开放布局向陆海统筹、东西互济、区域协作、内外衔接方向发展。各地区要深化跨区域对外开放合作、强化东西互济机制,以高质量区域协同改变我国对外开放“东强西弱、海强边弱”的格局。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跨越山海、联结世界的能级,打造成为我国通达东盟、新澳、中亚及欧洲等地区的对外开放国际大通道。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物流网络高效整合、产业跨区域联动,减少制约区域间要素流动的壁垒,深刻变革我国“西货东运”的国际贸易模式。(张翱)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