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技术治理破解环境治理难题_新闻动态_紫金智库(南京智库联盟)

新闻动态

包容性技术治理破解环境治理难题

    更新时间:2025-11-04 10:41:36 编辑:紫金01查看:0

    在乡村环境治理中,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日益成为关键的治理路径。然而,乡村环境治理中技术的“应然”效用和“实然”状态存在落差。“技术—社会”的不适配不仅影响乡村环境治理效果,也将多数普通民众排除在技术服务对象之外。安徽省亳州市中药材加工污染的治理经验表明,破解乡村环境治理问题,包容性技术治理是一条可行路径。 

      何为包容性技术治理

      社会学对技术应用效果的研究重点并非关注技术本身的先进性,而是关注技术与使用对象和应用场景的适配性。乡村环境治理中“技术—社会”的不适配主要表现为:第一,技术供给与使用对象需求不适配。很多治理项目过于强调技术本身的“高大上”,忽视了技术使用对象的实际需求。第二,技术特征与应用场景不适配。技术特征与乡村自然地理、污染物状况、基础设施等应用场景不适配。第三,技术成本与使用对象的经济能力不适配。一些技术由于成本高而只能被少部分群体享有,经济能力不足的使用者无力承担。“技术—社会”不适配既可能造成技术设施使用率低、设施浪费、效果不佳等问题,也会降低普通民众获取技术服务的机会, 从而在乡村环境治理中产生群体排斥效应。

      基于对安徽省亳州市中药材加工作坊的调研,发现由基层民众、社区组织、小微企业等主体推动的包容性技术治理经验可以缓解乡村环境治理技术应用引致的群体排斥效应后果。所谓包容性技术治理,是指在选取环境治理技术方案时充分考虑占乡村人口大多数的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需求、经济能力以及乡村差异化的技术应用场景,在此基础上形成与乡村社会相适配的技术治理方案,使得基层群众能够有效获得技术服务、共享技术治理成果。具体而言,乡村环境问题的包容性技术治理需要达到如下目标:技术的环境治理效果达标;技术的环境治理效果持久;技术使用者经济可负担;技术覆盖人群的广泛性;技术可服务于乡村低收入群体。这要求以包容性理念为指导,避免“技术越先进越有效”的技术中心主义误区,提升环境治理技术在乡村社会的包容性。 

      民间创新作为包容性技术治理的知识来源

      当前乡村环境问题的主导技术治理模式来自主流创新。主流创新通常是由大学、研究所、大型企业等机构的专业人士在实验室、研发机构等场所开展的创新。在技术应用领域,某种主流创新技术占据主导地位后,“技术—社会”的互构易强化该技术的路径依赖并进而形成技术的多重锁定效应,高碳技术体系形成的“碳锁定”就是典型例子。在污水治理中,“建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污水收集和处理—达标排放”是占主导地位的技术治理模式。标准化的主导污水治理技术模式在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治理场景中有较高的适配性,然而,乡村环境治理场景千差万别,适配性困境仍然存在。

      亳州市中药材初加工污染治理初期,在主导技术、商业体系、制度规则等合力促成的技术模式锁定效应作用下,当地政府“惯例化地”选取了占主导地位的污水技术治理模式。但是,单个加工作坊购置一套污水处理设备需要投入200多万元。同时,污水达标处理的设备运行费用也较为高昂(每吨需50元左右)。由于技术成本高,中药材种植户和加工作坊难以负担,辅以加工周期短、加工量小、利润低等因素,“定点加工—污水达标处理”技术治理模式实际运行效果不佳,部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后被“弃之不用”,污水“偷排乱倒”现象突出。   

      如何应对标准化的主导技术治理模式在乡村环境治理中的适配性不足?从调研经验看,在乡村土壤中生长出的民间创新可以成为优化主导技术治理模式弊病的一条有效路径。民间创新由基层民众、社区组织、小微企业等主体发起,通常产生于各类资源匮乏的基层场景中,是在“乡村天然实验室”中挖掘传统经验、地方知识以及民间智慧而得以形成的。民间创新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注重采取因陋就简、就地取材、修旧利废、拼接资源等多样化方式因地制宜达成治理目标。因此,民间创新与乡村技术使用对象和乡村复杂的治理场景有较好的适配性,是乡村环境问题包容性技术治理模式形成的重要知识来源。

      调研发现,由于主导的技术治理模式在实践中遭遇困境,亳州市生态环境部门及时调整技术治理策略,在吸纳部分中药材定点加工作坊、市政污水处理厂等草根主体自发探索的污水外运处理的创新经验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定点加工—污染外包处理”这一符合本地实际且行之有效的低成本技术治理模式。“定点加工—污染外包处理”治理模式放弃了加工作坊自建污水处理设施的常规化治理路径,选择将中药材初加工污水外运至市政污水处理厂处理。该模式的包容性优势在于,同小型加工作坊自建污水处理设施模式相比,“污染外包处理”模式不仅治理效果好、可持续,而且具有显著的低成本优势,中药材加工作坊只需建设简易的污水收集设施即可。从实践层面来看,每吨污水处理仅需10元左右的费用,中药种植户经济可负担、技术覆盖人群范围大。

      实现可持续的包容性技术治理

      基于案例实践经验的总结,以下路径可以为乡村环境问题的包容性技术治理的实现提供借鉴。

      其一,建立“以人为中心”的技术治理模式筛选机制。在乡村环境的技术治理模式选择上,需要破除“以技术为中心”的思维定式,把基层群众放置于技术治理模式选择的首要位置。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赋予基层群众在技术治理中的主体性地位。亳州市中药材初加工污染最初的技术治理模式之所以遇到困境,就在于选择技术治理模式时过分关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忽视了技术与使用主体和应用场景的适配程度。乡村环境技术治理中“重技轻人”问题需改变。  

      其二,倡导和激活乡村的民间创新。主流技术创新体系由于商业利润低、技术研发成本高、标准化程度低等原因,在乡村环境适配性技术研发上面临创新动力不足等困境。民间创新有利于克服标准化技术治理模式在差异化场景中的“水土不服”困境,是乡村环境问题包容性技术治理模式得以形成的重要知识来源。我国乡村社会从不缺少创新活力,需要进一步营造绿色创新文化,激发民间社会的绿色创新活力,鼓励乡村创新主体基于地方实际探索适合本地的技术治理模式。 

      其三,探索民间创新与主流创新的联结机制。民间创新的主流化是提升民间创新规模和效果,推动包容性环境治理技术扩散的关键。对此,地方政府对民间创新的政策吸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非常重要,这有利于克服民间创新的合法性困境、孤岛困境等弊端,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实现民间创新的扩散进而提升环境治理技术的包容性。此外,实现民间创新的主流化转型,畅通政社两端的信息传递、消解创新主体的风险忧虑、推动民间创新的适应性转化等都至关重要。(耿言虎)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上一篇:促进轻制造与新消费同频共振 下一篇:优化区域开放布局 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

精彩图文



Copyright © 2015-2025.Company name All rights reserved.紫金智库(南京智库联盟) | 苏ICP备15034686号-1

本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紫金智库(南京智库联盟)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