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而“强校”则是教育强国的基石与缩影,一所所高质量学校的集群崛起,才能支撑起教育强国的整体骨架。“强校”的核心标志在于是否构建起高质量育人体系——这一体系以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为目标,既包含科学完善的育人机制,也涵盖高效的资源配置与动态的质量保障。
在高质量育人体系的构建中,校园文化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三大关键变量。校园文化建设是灵魂,塑造学校精神风貌;课程建设是核心,决定教育质量高低;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三者协同发力,夯实强校之基。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战略引领力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承载着学校发展的愿景、理念、目标,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校本化表达。学校的理念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共同构成学校的精神样态,决定学校师生做人的态度和处事的方式。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学校应该从文化层面回应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办有高度、有温度、有远见的学校。
打造有高度的学校文化。即提高站位,回归教育的政治属性。学校文化要体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理直气壮地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目标转化为学校的办学愿景和办学目标。要通过“一训三风”的传承、重构、解读传递家国情怀,借助校园文化活动强化责任担当,通过制度体系的优化鲜明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打造有温度的学校文化。即尊重规律,回归教育的人民属性。学校文化要始终把“人”放在第一位,让教育教学行为无限贴近人的成长规律,尊重人、爱护人、依靠人。要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留出试错与成长的空间;要呵护学生心灵成长,爱护学生的精神需求,关注教师的职业幸福,让校园充满理解与包容;要依靠人的主体性,让师生都成为学校教育的参与者与受益者,让校园成为滋养生命、温暖心灵的成长共同体。
打造有远见的学校文化。即放眼未来,回归教育的战略属性。学校文化要立足于未来社会对人的需求,回归教育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本真,在学校育人目标中明确培养未来公民,在办学理念中笃定服务国家战略。从显性的角度,需要在文化体系中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进行校本化表达,形成“让学生个体在未来社会中有价值地幸福生活”的育人追求;从隐性的角度,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耐心渗透到课程设计、师生关系、评价机制中,为学生植入未来基因。
二、课程改革是学校育人的关键驱动力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核心载体,高质量的课程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课程改革是学校育人的关键驱动力。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学校始终要把课程改革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的结构,积极改进和提升课程执行力,建设面向未来的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学校课程体系。
国家课程校本化。国家课程是育人的根基,学校落实国家课程的重要路径就是在严格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结合学校学情、资源进行“二次开发”,让统一的课程目标更贴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需求。学校要遵循守正创新原则、适切性原则和生长性原则,以课程标准校本化解读、课程内容校本化调整、课程实施校本化改革为根本路径,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化国家课程实践样态,使国家课程的实施有抓手、有保障。
地方课程特色化。地方课程体现地域个性,通过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历史、产业、自然等独特资源,让学生在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过程中,培养家国情怀和实践能力。学校要立足于身边,系统梳理地域资源图谱,依托地方课程教材,进行文化传承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的课程重构,建立校内校外协同实施机制。尤其要将地方课程融入学科课程,或与综合实践活动一体化设计,彰显课程的地域特色。
校本课程多元化。校本课程基于满足学生差异化发展需求和学校特色发展需要而开发实施,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必要的补充。从差异化发展角度,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整合资源,以选修课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可选择的校本课程,构建尊重兴趣、赋能特长、面向未来的课程群。从学校特色发展角度,学校应基于历史文化和资源特点,开发实施具有校本特色的必修课程,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打上学校的文化烙印。
三、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教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建设一支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和崇尚中国式教育家精神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强校必先强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最优杠杆解”。
厚植教育情怀。教育情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忠”,即忠诚于教育事业,忠诚于学校。表现出来是“爱”,爱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父母心”;爱每一个同事,齐心缔结“手足情”;爱工作的这所学校,共同建立“同心结”。学校要努力建设引发教师精神共鸣的文化场域,引导教师群体形成价值认同,产生价值体悟,增强职业幸福感,让教育情怀从抽象认知转化为内生动力。
拓宽教育知识。教育知识是教师的专业底色,决定着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度和厚度。建设教育强国,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又要有全面的教育理论;既要有学科知识的深度,又要有跨学科视野的广度;既要传承经典,又要动态接纳前沿成果。学校不能窄化教师专业知识,要引导教师从学科知识角度突破学段壁垒,从专业知识角度突破技术主义,从知识结构角度打破认知边界,让教师既成为学科专家,又成为通识型教育者。
精进教育技能。教育技能是教育专业知识的实践转化,也是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要建立教师专业能力的校本标准框架,引领教师从教学技能、育德技能、育心技能等方面形成发展期望和成长规划;要积极“搭台子”,促进教师“事上练”,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方法使用的精准性和解决问题的专业性;要有效“接链子”,整合专家资源,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要舍得“给票子”,大力支持教师个人进修学习,实现专业靶向赋能。
提炼教育理念。教育主张是教师基于自身实践形成的可操作、有效果的教育理念,是经验升华为智慧的体现。教育主张是教师的“天眼”,提炼教育主张是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缺少专家型教师的学校是没有希望和未来的,学校要引导教师从埋头教书转向理性思考,从教学走向教学研究;要帮助教师进行实践成果孵化,形成具有鲜明主张的教育教学特色和风格,提高优秀教师的辐射引领力。
文化铸魂、课程提质、队伍赋能,三者环环相扣,共同构筑起学校高质量育人体系的坚实框架。当学校都能以有高度、有温度、有远见的文化为引领,以多元协同的课程为载体,以素养过硬的教师队伍为支撑,“强校”集群便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教育动能。 (王永)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备用
Copyright © 2015-2025.Company name All rights reserved.紫金智库(南京智库联盟) | 苏ICP备15034686号-1
本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紫金智库(南京智库联盟)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抓发展关键变量 筑教育强国之梦
更新时间:2025-10-14 15:30:45 编辑:紫金01查看:0 
                                                                                                                                                                  	
											上一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势在必行	
											下一篇:数智赋能 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而“强校”则是教育强国的基石与缩影,一所所高质量学校的集群崛起,才能支撑起教育强国的整体骨架。“强校”的核心标志在于是否构建起高质量育人体系——这一体系以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为目标,既包含科学完善的育人机制,也涵盖高效的资源配置与动态的质量保障。
在高质量育人体系的构建中,校园文化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三大关键变量。校园文化建设是灵魂,塑造学校精神风貌;课程建设是核心,决定教育质量高低;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三者协同发力,夯实强校之基。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战略引领力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承载着学校发展的愿景、理念、目标,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校本化表达。学校的理念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共同构成学校的精神样态,决定学校师生做人的态度和处事的方式。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学校应该从文化层面回应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办有高度、有温度、有远见的学校。
打造有高度的学校文化。即提高站位,回归教育的政治属性。学校文化要体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理直气壮地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目标转化为学校的办学愿景和办学目标。要通过“一训三风”的传承、重构、解读传递家国情怀,借助校园文化活动强化责任担当,通过制度体系的优化鲜明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打造有温度的学校文化。即尊重规律,回归教育的人民属性。学校文化要始终把“人”放在第一位,让教育教学行为无限贴近人的成长规律,尊重人、爱护人、依靠人。要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留出试错与成长的空间;要呵护学生心灵成长,爱护学生的精神需求,关注教师的职业幸福,让校园充满理解与包容;要依靠人的主体性,让师生都成为学校教育的参与者与受益者,让校园成为滋养生命、温暖心灵的成长共同体。
打造有远见的学校文化。即放眼未来,回归教育的战略属性。学校文化要立足于未来社会对人的需求,回归教育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本真,在学校育人目标中明确培养未来公民,在办学理念中笃定服务国家战略。从显性的角度,需要在文化体系中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进行校本化表达,形成“让学生个体在未来社会中有价值地幸福生活”的育人追求;从隐性的角度,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耐心渗透到课程设计、师生关系、评价机制中,为学生植入未来基因。
二、课程改革是学校育人的关键驱动力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核心载体,高质量的课程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课程改革是学校育人的关键驱动力。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学校始终要把课程改革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的结构,积极改进和提升课程执行力,建设面向未来的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学校课程体系。
国家课程校本化。国家课程是育人的根基,学校落实国家课程的重要路径就是在严格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结合学校学情、资源进行“二次开发”,让统一的课程目标更贴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需求。学校要遵循守正创新原则、适切性原则和生长性原则,以课程标准校本化解读、课程内容校本化调整、课程实施校本化改革为根本路径,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化国家课程实践样态,使国家课程的实施有抓手、有保障。
地方课程特色化。地方课程体现地域个性,通过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历史、产业、自然等独特资源,让学生在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过程中,培养家国情怀和实践能力。学校要立足于身边,系统梳理地域资源图谱,依托地方课程教材,进行文化传承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的课程重构,建立校内校外协同实施机制。尤其要将地方课程融入学科课程,或与综合实践活动一体化设计,彰显课程的地域特色。
校本课程多元化。校本课程基于满足学生差异化发展需求和学校特色发展需要而开发实施,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必要的补充。从差异化发展角度,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整合资源,以选修课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可选择的校本课程,构建尊重兴趣、赋能特长、面向未来的课程群。从学校特色发展角度,学校应基于历史文化和资源特点,开发实施具有校本特色的必修课程,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打上学校的文化烙印。
三、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教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建设一支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和崇尚中国式教育家精神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强校必先强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最优杠杆解”。
厚植教育情怀。教育情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忠”,即忠诚于教育事业,忠诚于学校。表现出来是“爱”,爱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父母心”;爱每一个同事,齐心缔结“手足情”;爱工作的这所学校,共同建立“同心结”。学校要努力建设引发教师精神共鸣的文化场域,引导教师群体形成价值认同,产生价值体悟,增强职业幸福感,让教育情怀从抽象认知转化为内生动力。
拓宽教育知识。教育知识是教师的专业底色,决定着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度和厚度。建设教育强国,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又要有全面的教育理论;既要有学科知识的深度,又要有跨学科视野的广度;既要传承经典,又要动态接纳前沿成果。学校不能窄化教师专业知识,要引导教师从学科知识角度突破学段壁垒,从专业知识角度突破技术主义,从知识结构角度打破认知边界,让教师既成为学科专家,又成为通识型教育者。
精进教育技能。教育技能是教育专业知识的实践转化,也是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要建立教师专业能力的校本标准框架,引领教师从教学技能、育德技能、育心技能等方面形成发展期望和成长规划;要积极“搭台子”,促进教师“事上练”,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方法使用的精准性和解决问题的专业性;要有效“接链子”,整合专家资源,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要舍得“给票子”,大力支持教师个人进修学习,实现专业靶向赋能。
提炼教育理念。教育主张是教师基于自身实践形成的可操作、有效果的教育理念,是经验升华为智慧的体现。教育主张是教师的“天眼”,提炼教育主张是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缺少专家型教师的学校是没有希望和未来的,学校要引导教师从埋头教书转向理性思考,从教学走向教学研究;要帮助教师进行实践成果孵化,形成具有鲜明主张的教育教学特色和风格,提高优秀教师的辐射引领力。
文化铸魂、课程提质、队伍赋能,三者环环相扣,共同构筑起学校高质量育人体系的坚实框架。当学校都能以有高度、有温度、有远见的文化为引领,以多元协同的课程为载体,以素养过硬的教师队伍为支撑,“强校”集群便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教育动能。 (王永)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