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正在重塑新时代的教育,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积极拥抱教育数字化变革,不断探索数字教育实践。在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的双轮驱动下,我国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取得了积极成效,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带来了教育各个领域和环节的深刻变革,对于进一步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技术进步,而是涉及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与教育体制的系统性变革。在享受教育数字化红利的同时,也要注意防范和化解教育数字化进程中可能引发的新问题。只有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正确处理好以下四对重要关系,才能在教育数字化这场变革中行稳致远,更好地发挥教育在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一、数字赋能与主体性发展的关系
数字化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融入教育,极大地改变了教育的面貌。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从教育过程到教育评价,从教育资源的获取到教育方式的转变,数字化技术赋能教育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这一方面为人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过度强调技术赋能也可能导致人对数字化的依赖,从而削弱人的主体性。传统的学习过程需要学习者进行深入阅读、比较分析和独立思考,并通过逻辑推理和批判思维寻求答案,教育数字化则直接省略了这一重要过程。数字化技术帮助人们便捷地获取大量的信息和答案,但这些信息和答案大部分是表面的、碎片化的,并且是以结果的方式直接呈现出来。其背后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都是计算机单独完成、是不可见的。人的自主学习和思考的部分环节被技术手段所替代。一旦长期习惯于这种便捷学习知识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容易导致人对数字化技术的依赖。数字化看似给了我们更多选择,但这些选择其实是算法和大数据筛选的结果,是受到特定限制的。自主思考能力得不到锻炼和培养,人的主体性就会被逐渐削弱。数字化是助力教育活动的工具与手段,但由于人对数字化的过度依赖,数字化技术可能发展成影响和限制教育的力量。
教育的本质是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作为主体的人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无论数字化技术如何推进、在教育中扮演何种角色、发挥什么功能,数字化都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始终服务于人的发展这一中心目标。因此,在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技术赋能与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关系,一是要坚持方向性原则,确保数字化技术严格服务于教育内容的实际需要,而不是不加辨别笼统地进行推广和普及;二是要坚持方法性原则,确保数字化技术为教育活动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而不是现成的答案和结果;三是要坚持系统性原则,确保数字化技术为教育提供知识体系的整体建构,而不是杂而不精的碎片知识。只有坚决维护好人的主体性发展,才能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赋能教育的重要作用。
二、数字理性与感性能力培养的关系
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理性行为和计算活动,既需要科学的设计和安排,更需要情感的倾注和投入,是一个包含情感、道德、文化、价值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受教育者知识的增长和理性能力的发展,更是感性能力的全面提升。数字化技术无法像人一样拥有自我意识和情感体验,它只能根据设定的程序和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因此数字化技术更多是帮助使用者培养分析、比较、推理、计算和判断等方面的理性能力,缺乏感性的情感理解和反馈。数字化工具和技术都是基于提前预设的模型和公式,但教育活动是一个时刻发展变化的过程,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提前预设。虚拟的数字场景可以为使用者带来沉浸式的体验,增加其学习兴趣。但虚拟的场景毕竟不是现实体验,不能完全替代真实的学习场景。与人和人的互动学习过程相比,数字化的人机互动过程只有毫无感情色彩的数字和字符,缺乏人文和心理的关怀。基于算法和数据分析的结论无法有效回应使用者真实的、不断变化的情感需求,也无法与使用者建立起深度的情感联系。
理性能力固然可以帮助人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分析问题并作出决策,但它只是人全面发展的一个方面。人的感性能力同样重要,在激发创造力、人际沟通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要防范数字化把教育变成一个精细的技术过程,就要注重教育过程中的感性体验,着力培养和发展人依靠感觉、情感和直觉来认知世界的能力。因此,在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数字理性与感性能力培养的关系,就是要少一些数字化的策略、程序、模式和虚拟场景,多一些面向大自然、面向社会的实践活动,多一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体验和互动。只有在真实的场景中,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情感互动与交流中,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数字效率与教育公平的关系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优质的教育资源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流动,适应和满足了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对于提升教育效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教育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主体与对象的数字化素养差异也可能引发新的教育公平问题。传统教育受限于教育主体的生理和心理条件以及教育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优质教育的地区差距一直存在。数字化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理论上来说,只要硬件和技术允许,数字化技术可以最大程度上普及优质教育资源。但是数字化技术本身作为一种客观资源,其运行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运营、数据的更新、算法的优化等都需要巨大的投入。经济发达地区因为投入多能够更大程度上享受到教育数字化的红利,欠发达地区则会因为投入不足被拉开更大的差距。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数字化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数字素养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对数字素养不高和数字化接受程度较低的群体而言,同样会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
教育数字化是教育的深刻转型,但转型过程中公正教育秩序的维护和良好育人环境的营造同样重要。教育秩序和环境不仅是物理上和硬件上的优化,更是制度、文化、价值的系统性重塑。因此,在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的过程中,要跨越数字鸿沟,正确处理好数字效率与教育公平的关系。一方面,要加强资源调配,补齐短板,加大对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地区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兼顾好数字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注重二者的互补和融合,共同推动教育向着更加公平、高效、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四、数字中立与育人导向的关系
数字化已经深入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革命。然而,这场技术革命是否一定向善?数字化技术本身并不具备价值的属性,但影响数字化价值取向的因素很多。在生产环节,数字化工具的制造具有特定背景,制造者的语言、文化、价值等要素内嵌于工具之中,会对使用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流通环节,资本的利益驱动也会导致价值的偏差。生产者为了追求最大利润,在数字产品的设计和推广中会更多迎合用户的娱乐需求而忽略其社会价值。在数字终端使用环节,数字化技术可以为教育活动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选项,却无法告诉教育主体与客体究竟应该以什么标准来做选择。不同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不会对数字化技术本身产生影响,但会作用于数字化技术的使用者,引起价值和观念上的冲突碰撞。算法和大数据基于用户偏好的信息推送方式更是强化了使用者固有的观点和价值理念。数字化技术看似知识至上价值中立,实际上却造成了教育中育人价值和功能的缺失。
数字技术是中立的,但制造和使用数字技术的人有国家、民族之分。教育数字化必须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努力解决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的人。因此,在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数字中立和育人导向的关系,就是要围绕教育数字化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对其内容和功能涉及的审美属性、道德属性、伦理属性、价值属性、意识形态属性等加强监管和引导,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把正确的价值导向贯穿于教育数字化的全过程。(姚晓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备用
Copyright © 2015-2025.Company name All rights reserved.紫金智库(南京智库联盟) | 苏ICP备15034686号-1
本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紫金智库(南京智库联盟)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需要处理好四对关系
更新时间:2025-08-29 17:03:47 编辑:紫金01查看:0
上一篇:发挥民营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独特优势
下一篇:算力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正在重塑新时代的教育,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积极拥抱教育数字化变革,不断探索数字教育实践。在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的双轮驱动下,我国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取得了积极成效,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带来了教育各个领域和环节的深刻变革,对于进一步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技术进步,而是涉及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与教育体制的系统性变革。在享受教育数字化红利的同时,也要注意防范和化解教育数字化进程中可能引发的新问题。只有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正确处理好以下四对重要关系,才能在教育数字化这场变革中行稳致远,更好地发挥教育在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一、数字赋能与主体性发展的关系
数字化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融入教育,极大地改变了教育的面貌。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从教育过程到教育评价,从教育资源的获取到教育方式的转变,数字化技术赋能教育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这一方面为人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过度强调技术赋能也可能导致人对数字化的依赖,从而削弱人的主体性。传统的学习过程需要学习者进行深入阅读、比较分析和独立思考,并通过逻辑推理和批判思维寻求答案,教育数字化则直接省略了这一重要过程。数字化技术帮助人们便捷地获取大量的信息和答案,但这些信息和答案大部分是表面的、碎片化的,并且是以结果的方式直接呈现出来。其背后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都是计算机单独完成、是不可见的。人的自主学习和思考的部分环节被技术手段所替代。一旦长期习惯于这种便捷学习知识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容易导致人对数字化技术的依赖。数字化看似给了我们更多选择,但这些选择其实是算法和大数据筛选的结果,是受到特定限制的。自主思考能力得不到锻炼和培养,人的主体性就会被逐渐削弱。数字化是助力教育活动的工具与手段,但由于人对数字化的过度依赖,数字化技术可能发展成影响和限制教育的力量。
教育的本质是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作为主体的人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无论数字化技术如何推进、在教育中扮演何种角色、发挥什么功能,数字化都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始终服务于人的发展这一中心目标。因此,在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技术赋能与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关系,一是要坚持方向性原则,确保数字化技术严格服务于教育内容的实际需要,而不是不加辨别笼统地进行推广和普及;二是要坚持方法性原则,确保数字化技术为教育活动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而不是现成的答案和结果;三是要坚持系统性原则,确保数字化技术为教育提供知识体系的整体建构,而不是杂而不精的碎片知识。只有坚决维护好人的主体性发展,才能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赋能教育的重要作用。
二、数字理性与感性能力培养的关系
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理性行为和计算活动,既需要科学的设计和安排,更需要情感的倾注和投入,是一个包含情感、道德、文化、价值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受教育者知识的增长和理性能力的发展,更是感性能力的全面提升。数字化技术无法像人一样拥有自我意识和情感体验,它只能根据设定的程序和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因此数字化技术更多是帮助使用者培养分析、比较、推理、计算和判断等方面的理性能力,缺乏感性的情感理解和反馈。数字化工具和技术都是基于提前预设的模型和公式,但教育活动是一个时刻发展变化的过程,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提前预设。虚拟的数字场景可以为使用者带来沉浸式的体验,增加其学习兴趣。但虚拟的场景毕竟不是现实体验,不能完全替代真实的学习场景。与人和人的互动学习过程相比,数字化的人机互动过程只有毫无感情色彩的数字和字符,缺乏人文和心理的关怀。基于算法和数据分析的结论无法有效回应使用者真实的、不断变化的情感需求,也无法与使用者建立起深度的情感联系。
理性能力固然可以帮助人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分析问题并作出决策,但它只是人全面发展的一个方面。人的感性能力同样重要,在激发创造力、人际沟通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要防范数字化把教育变成一个精细的技术过程,就要注重教育过程中的感性体验,着力培养和发展人依靠感觉、情感和直觉来认知世界的能力。因此,在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数字理性与感性能力培养的关系,就是要少一些数字化的策略、程序、模式和虚拟场景,多一些面向大自然、面向社会的实践活动,多一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体验和互动。只有在真实的场景中,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情感互动与交流中,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数字效率与教育公平的关系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优质的教育资源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流动,适应和满足了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对于提升教育效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教育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主体与对象的数字化素养差异也可能引发新的教育公平问题。传统教育受限于教育主体的生理和心理条件以及教育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优质教育的地区差距一直存在。数字化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理论上来说,只要硬件和技术允许,数字化技术可以最大程度上普及优质教育资源。但是数字化技术本身作为一种客观资源,其运行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运营、数据的更新、算法的优化等都需要巨大的投入。经济发达地区因为投入多能够更大程度上享受到教育数字化的红利,欠发达地区则会因为投入不足被拉开更大的差距。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数字化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数字素养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对数字素养不高和数字化接受程度较低的群体而言,同样会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
教育数字化是教育的深刻转型,但转型过程中公正教育秩序的维护和良好育人环境的营造同样重要。教育秩序和环境不仅是物理上和硬件上的优化,更是制度、文化、价值的系统性重塑。因此,在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的过程中,要跨越数字鸿沟,正确处理好数字效率与教育公平的关系。一方面,要加强资源调配,补齐短板,加大对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地区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兼顾好数字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注重二者的互补和融合,共同推动教育向着更加公平、高效、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四、数字中立与育人导向的关系
数字化已经深入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革命。然而,这场技术革命是否一定向善?数字化技术本身并不具备价值的属性,但影响数字化价值取向的因素很多。在生产环节,数字化工具的制造具有特定背景,制造者的语言、文化、价值等要素内嵌于工具之中,会对使用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流通环节,资本的利益驱动也会导致价值的偏差。生产者为了追求最大利润,在数字产品的设计和推广中会更多迎合用户的娱乐需求而忽略其社会价值。在数字终端使用环节,数字化技术可以为教育活动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选项,却无法告诉教育主体与客体究竟应该以什么标准来做选择。不同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不会对数字化技术本身产生影响,但会作用于数字化技术的使用者,引起价值和观念上的冲突碰撞。算法和大数据基于用户偏好的信息推送方式更是强化了使用者固有的观点和价值理念。数字化技术看似知识至上价值中立,实际上却造成了教育中育人价值和功能的缺失。
数字技术是中立的,但制造和使用数字技术的人有国家、民族之分。教育数字化必须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努力解决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的人。因此,在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数字中立和育人导向的关系,就是要围绕教育数字化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对其内容和功能涉及的审美属性、道德属性、伦理属性、价值属性、意识形态属性等加强监管和引导,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把正确的价值导向贯穿于教育数字化的全过程。(姚晓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