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和党之大计,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必要一环。建设教育强国,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发展好数字教育,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发展大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2025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强调,“以教育数字化为重要突破口,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发展新优势,全面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简而言之,能否在教育强国的发展之路上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开辟数字教育的新赛道,抓住数字教育的新生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局面。
一、发展教育数字化的现实态势
为何要发展教育数字化?站在国际国内发展的局势层面上,我国需要加快科技创新的脚步,创造国际竞争新优势。事实上,国际社会市场的竞争主要就是科技人才的竞争,历史也证明,任何一个国家谁先掌握关键核心科技,谁就掌握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盘,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建设教育强国是科技强国的第一步。站在国内现代化发展形势的层面上,我们正处于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算力无所不达,智能渗透各方”的全新数字时代,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核心技术的数字技术正在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影响着各行各业的优胜劣汰,这就要求人才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
何为教育数字化?现代科技尤其是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介入发展使得数字教育这一概念得以迅速崛起。过去,我们对数字教育的重点发展主要落在技术应用与教育管理的结合。从技术角度看,这是将数字技术介入教育过程,是技术在教育过程的使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核心目的,涉及人、环境、管理、技术等多个复杂系统,教育发展不仅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的变化,更是人的发展。教育数字化是从教育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出发,在利用数字技术弥合资源差距、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个性化教学与促进科学化评估,使人的素养在数字技术的辅助下提升到新的更高层次,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事实上,当今世界任何一个教育强国都离不开教育数字化的革新推动,比如欧盟历经20余年仍在注重教育数字化的转型升级。教育数字化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存储百科知识等优势,有利于强化社会整体的教育服务水平和保障相对公平地分配教育资源供给,从而形成一个人人都能学习、人人都能进步的教育发展新局面。
二、发展教育数字化的可持续路径
自2022年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施以来,教育数字化作为推动高等教育个性化、智能化、终身化的新引擎,在建设教育强国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国数字教育仍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均衡、资源供给机制需完善、师生数字素养待提升、智能化效能需充分释放等问题。为此,对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优化思路提出以下建议:
转变传统的技术中心思想,回归人本位。教育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有其个性和特殊性。数字技术在引入教育领域时,着重数字技术对教育场景的使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的现代教育理念就是要求教学过程重归人本位。教育数字化发展的第一前提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的教育需求导向,在坚持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基础上利用数字技术在教育中实现突破时空和资源的限制,打破教育方式的局限,拓展教育思维的深度,进一步探析师生个性互动。这种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数字技术为辅助手段的教育数字化模式,更好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得人机交互、人机融合,教育和数字技术在融合中发挥“1+1>2”的效应,避免陷入僵化的思维和技术的困境。
注重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升级数字教育。一是整合资源,创新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各高校通过大数据监测分析,优化专业设置,集中资源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跨学科交叉融合,调整课程体系,将课堂“小班”化,将专业“大班”化,建设新数字课堂,打造学科交叉、场景互融的智能化教学体系。二是开发与分享发展好教育数字化资源。一方面,利用数字技术积极链接各项教育资源,帮助师生以最短的时间获取海量学习信息,降低学习成本,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升级好AI智搜等数字搜索工具在语义检索、智能推送、自然语言问答等智能交互与应用方式上的功能更新,保证平台智能库的数据资源在教学中提供更好的智能化教学服务。另一方面,数字教育平台和各类教育产品的资源整理与开发打破了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帮助偏远落后地区的教育振兴,加快全民教育进程。三是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目前我国对教师的数字素养具体标准要求可参考2022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数字素养》,以加强教师的数字技术专业知识储备和技能培训。同时由于我国对教师数字素养的专业性计划指导和标准执行规范较少,因此可在参考国外的专业性计划指导和标准执行规范基础上,结合我国现实制定新内容,使得教师的数字素质和技能培训标准更合乎科学、更符合教育规律。四是注重社会实践的智能植入应用,创新发展创业教育。发展社会实践教育是培育学生社会实践素质的重要一环,因此利用数字技术动态监测各行业发展风向,及时筛选行业发展信息,做到动态跟踪,打破信息壁垒,加强择业信息的科学合理评估,帮助学生提供就业实践的最优化选择,减少就业困扰和信息干扰。同时虚拟实验室与模拟软件的投入降低了实践教学的门槛与成本,极大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素质。
建设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让优质教育人人共享。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因此在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之路上要用好和建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一是筑牢数字化教育基座,深度发挥平台教育教学潜能。一方面,积极扩容数据存储的云服务能力和实时更新最新教育数据,保证教育数字化数据保存和教育资源供给更新。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升级AI智能技术服务以满足学生学习过程的个性化学习指导。再是利用AI技术开辟和完善特殊学习渠道,为残障人士提供文本转语音、语音转文本、特殊输入设备等方式,做到无障碍学习支持。二是完善平台机制保障,推动平台良性可持续发展。各省、市、县等按实际情况出台《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指南》,便利各地宣传好、使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为保证优质教育资源的提供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健全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维护好创作者的智慧成果。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区分基础资源和增值资源的费用条件,推动国家科研机构、高校科学实验室、科技企业之间的互通合作,以确保更多的教育资源长久留存与流通。三是持续加强安全防线,保证教育健康发展。AI技术发展以来,面对用户信息和画像泄露的安全隐患,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在用户信息和数据上需要加强安全防护,同时过滤不良信息,帮助青少年在网上学习时做到干净上网、文明上网。(陆汉锋、吴国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备用
Copyright © 2015-2025.Company name All rights reserved.紫金智库(南京智库联盟) | 苏ICP备15034686号-1
本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紫金智库(南京智库联盟)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构建
更新时间:2025-08-26 17:19:08 编辑:紫金01查看:0
上一篇:推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新动力产业
下一篇:健全分级分类的养老服务体系
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和党之大计,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必要一环。建设教育强国,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发展好数字教育,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发展大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2025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强调,“以教育数字化为重要突破口,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发展新优势,全面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简而言之,能否在教育强国的发展之路上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开辟数字教育的新赛道,抓住数字教育的新生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局面。
一、发展教育数字化的现实态势
为何要发展教育数字化?站在国际国内发展的局势层面上,我国需要加快科技创新的脚步,创造国际竞争新优势。事实上,国际社会市场的竞争主要就是科技人才的竞争,历史也证明,任何一个国家谁先掌握关键核心科技,谁就掌握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盘,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建设教育强国是科技强国的第一步。站在国内现代化发展形势的层面上,我们正处于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算力无所不达,智能渗透各方”的全新数字时代,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核心技术的数字技术正在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影响着各行各业的优胜劣汰,这就要求人才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
何为教育数字化?现代科技尤其是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介入发展使得数字教育这一概念得以迅速崛起。过去,我们对数字教育的重点发展主要落在技术应用与教育管理的结合。从技术角度看,这是将数字技术介入教育过程,是技术在教育过程的使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核心目的,涉及人、环境、管理、技术等多个复杂系统,教育发展不仅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的变化,更是人的发展。教育数字化是从教育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出发,在利用数字技术弥合资源差距、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个性化教学与促进科学化评估,使人的素养在数字技术的辅助下提升到新的更高层次,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事实上,当今世界任何一个教育强国都离不开教育数字化的革新推动,比如欧盟历经20余年仍在注重教育数字化的转型升级。教育数字化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存储百科知识等优势,有利于强化社会整体的教育服务水平和保障相对公平地分配教育资源供给,从而形成一个人人都能学习、人人都能进步的教育发展新局面。
二、发展教育数字化的可持续路径
自2022年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施以来,教育数字化作为推动高等教育个性化、智能化、终身化的新引擎,在建设教育强国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国数字教育仍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均衡、资源供给机制需完善、师生数字素养待提升、智能化效能需充分释放等问题。为此,对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优化思路提出以下建议:
转变传统的技术中心思想,回归人本位。教育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有其个性和特殊性。数字技术在引入教育领域时,着重数字技术对教育场景的使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的现代教育理念就是要求教学过程重归人本位。教育数字化发展的第一前提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的教育需求导向,在坚持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基础上利用数字技术在教育中实现突破时空和资源的限制,打破教育方式的局限,拓展教育思维的深度,进一步探析师生个性互动。这种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数字技术为辅助手段的教育数字化模式,更好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得人机交互、人机融合,教育和数字技术在融合中发挥“1+1>2”的效应,避免陷入僵化的思维和技术的困境。
注重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升级数字教育。一是整合资源,创新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各高校通过大数据监测分析,优化专业设置,集中资源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跨学科交叉融合,调整课程体系,将课堂“小班”化,将专业“大班”化,建设新数字课堂,打造学科交叉、场景互融的智能化教学体系。二是开发与分享发展好教育数字化资源。一方面,利用数字技术积极链接各项教育资源,帮助师生以最短的时间获取海量学习信息,降低学习成本,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升级好AI智搜等数字搜索工具在语义检索、智能推送、自然语言问答等智能交互与应用方式上的功能更新,保证平台智能库的数据资源在教学中提供更好的智能化教学服务。另一方面,数字教育平台和各类教育产品的资源整理与开发打破了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帮助偏远落后地区的教育振兴,加快全民教育进程。三是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目前我国对教师的数字素养具体标准要求可参考2022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数字素养》,以加强教师的数字技术专业知识储备和技能培训。同时由于我国对教师数字素养的专业性计划指导和标准执行规范较少,因此可在参考国外的专业性计划指导和标准执行规范基础上,结合我国现实制定新内容,使得教师的数字素质和技能培训标准更合乎科学、更符合教育规律。四是注重社会实践的智能植入应用,创新发展创业教育。发展社会实践教育是培育学生社会实践素质的重要一环,因此利用数字技术动态监测各行业发展风向,及时筛选行业发展信息,做到动态跟踪,打破信息壁垒,加强择业信息的科学合理评估,帮助学生提供就业实践的最优化选择,减少就业困扰和信息干扰。同时虚拟实验室与模拟软件的投入降低了实践教学的门槛与成本,极大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素质。
建设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让优质教育人人共享。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因此在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之路上要用好和建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一是筑牢数字化教育基座,深度发挥平台教育教学潜能。一方面,积极扩容数据存储的云服务能力和实时更新最新教育数据,保证教育数字化数据保存和教育资源供给更新。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升级AI智能技术服务以满足学生学习过程的个性化学习指导。再是利用AI技术开辟和完善特殊学习渠道,为残障人士提供文本转语音、语音转文本、特殊输入设备等方式,做到无障碍学习支持。二是完善平台机制保障,推动平台良性可持续发展。各省、市、县等按实际情况出台《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指南》,便利各地宣传好、使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为保证优质教育资源的提供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健全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维护好创作者的智慧成果。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区分基础资源和增值资源的费用条件,推动国家科研机构、高校科学实验室、科技企业之间的互通合作,以确保更多的教育资源长久留存与流通。三是持续加强安全防线,保证教育健康发展。AI技术发展以来,面对用户信息和画像泄露的安全隐患,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在用户信息和数据上需要加强安全防护,同时过滤不良信息,帮助青少年在网上学习时做到干净上网、文明上网。(陆汉锋、吴国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