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_新闻动态_紫金智库

新闻动态

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更新时间:2025-04-30 10:15:39 编辑:紫金01点击:3061

          1.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创新体制机制,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更强调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在工业革命以来的几次重大技术变革中,生产关系的变革均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每一次的生产力跃迁都呼唤着与之相匹配的生产关系。当前我们正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同时也对我国的体制机制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体制存在的改革任务落实不平衡不到位、一些重大改革推进步伐不够快、相关领域改革协同不足、一些深层次制度障碍还没有根本破除等问题,亟须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加以破解。

          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由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在实践中展现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产业体系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核心载体,完善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为特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获取国际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利于以创新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当前我国在产业发展方面仍存在产业体系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亟须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激发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充分利用并发挥好这些优势。

          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稳定动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不断涌现,对市场需求的依赖度更高。超大规模市场是我国的巨大优势,在人口规模上,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其中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是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在市场联通上,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铁网、高速网、快递网,能够以较低成本实现要素在国内高效快速流转。在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超大规模市场有利于抵御和化解外部冲击,为新质生产力的稳定发展提供支撑。

          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素支撑。劳动者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有与劳动者的创造活动结合起来才能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2024年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已达2.5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为高素质劳动力资源供给奠定了扎实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这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我国人才优势的要素支撑作用也更为显著。

          构建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必须聚焦创新性、深层次、系统性改革,落实落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聚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适应引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科技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调动高层次人才在创新政策制定中的积极性,加快制定新一轮科技革命关键技术领域的综合规划,加大对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创新的支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政策的赋能作用,赋予各类企业主体平等的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及政策激励,同时注重稀缺要素的引育,不断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和产业竞争能力。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产业创新功能以及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作用,利用政府引导基金的风险分散与创新杠杆功能激发社会资本投资与产业创新活力。

          聚焦创新主体变革,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大中小企业高效协同的多层次创新主体格局。建立健全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在先进科学技术创新与转化中的主导作用,增强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内生动力,发挥高校与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上的策源地作用,完善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科研项目立项与科研任务管理体系。引导龙头企业聚焦关键领域科技自立自强,在全面梳理“卡脖子”技术及替代技术清单、未来关键技术清单的基础上,支持龙头企业围绕清单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研发与创新机构,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引导和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聚焦主业,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加强与龙头企业的协作配套。(黄先海、陈航宇

    来源:光明日报


    上一篇:以变应变:应对“对等关税”影响的思路与对策 下一篇:高水平科技创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劲动能


Copyright © 2015-2025.Company name All rights reserved.南京智库联盟

本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紫金智库(南京智库联盟)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