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11月1日《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南京市正式进入强制垃圾分类已满月。乡村因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理应受到垃圾分类工作的细致化关注,因此近一个月以来,我们开展了对南京市乡村垃圾分类实施情况的实地调研考察。此次调研范围包括南京市高淳区固城街道花山村、古柏街道袁村、三保村等,溧水区石湫街道、金湖村、青龙桥村、上方寺村等,浦口区江浦街道等,江宁区谷里街道、栖霞区仙林街道等,共计21个自然村。调研方式为:实地走访、与村民交流以及高校南京籍农村生源qq、微信群征询包括网络搜索等。
一、取得的成效
南京市各区街道、农村都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落实垃圾分类政策。例如,高淳区人社局党委在淳溪街道挨家挨户分发垃圾分类宣传资料,指导如何垃圾分类以及如何登记领取积分卡等等;高淳区淳溪、古柏、漆桥、固城、桠溪等街道,工作人员以文艺表演、有奖问答、大家谈的方式向广大村民普及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重点宣传《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在固城街道花山村,工作人员在普及垃圾分类措施环节中设置了抢答游戏环节,让更多的小朋友参与进来。再比如,在溧水区石湫街道,城管局建立了农村垃圾分类体验馆,并且依托该体验馆,开展了多项关于垃圾分类的活动。现如今,在各区乡村考察的路上,看到路边相较以往更加整洁干净,几乎见不到垃圾,在以往最脏乱差的公共垃圾桶附近,也见不到污水横流,污渍满地的现象了。
二、存在的问题
乡村人员大部分由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的村民组成,垃圾分类不符合他们生活习惯,对于垃圾分类政策并不热衷,甚至反感。政策在乡村推行时,遇到一定的阻力,反映出现行措施存在不足之处。
1.积分置换缺乏持续吸引力。在以江宁区谷里街道、高淳区漆桥街道荆溪村为例的部分村镇中推行垃圾分类置换积分制,以积分换取日常生活中所需的粮油,米面、鸡蛋等农产品或者是一些日用品。在措施实施的伊始,部分村民因为能够置换而热情于主动垃圾分类,但是在南京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村民们在起初几天的新奇感过后,出于垃圾分类步骤繁琐而觉得麻烦,也就不会在乎那些置换物品,这些奖励对于村民来说缺少持续吸引力。
2.发放垃圾桶流于形式。在以溧水区青龙桥村、高淳区袁村为例的部分农村中,统一发放小型垃圾桶放置在每户人家的门口,但是在村民眼中,这与之前的垃圾桶毫无区别,仍然存在着将所有垃圾混合倾倒的现象。垃圾车也并未彻底落实垃圾分类的规定要求。
3.协议与行动脱节。在以溧水区金湖村为例的部分农村中,村委会采取了与村民签订“三包”协议的措施,要求村民负责自家周围路边的垃圾打扫。但是在村民中的落实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村民缺乏垃圾分类的意识,较易产生抵触心理。明面上签订协议,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但是实际上流于形式,缺乏实际行动。
三、建议
建议注重倾听村民的意见,充分考虑乡村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之上及时拿出更加精准务实的举措,采取更加适用的措施,将乡村垃圾分类实施工作细致化。
1.依据村民实际状况投放分类垃圾桶。村民不愿意垃圾分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垃圾分类政策实施后,村中的垃圾桶集中放置,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村民不得不走很远的路去倒一次垃圾,这无疑是增加了他们的负担,致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对垃圾分类的厌倦。乡村幅员辽阔且乡村人员大部分是中老年人,此类问题尤为突出。因此,乡村应该统一购置更多的分类垃圾桶,在村中每隔一段合理的距离(两个垃圾分类站间距要依据乡村中老年人平均体能估算,调研总结村民意见最好不要超过500米)设置一个垃圾分类站,以方便村民。
2.采用乡土气息语言标注分类标准。现行的垃圾分类的分类标准用语(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对于村民来说比较难以理解,应该考虑到村民的年龄及文化水平,制定与乡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垃圾分类标准用语。比如:将可回收物解释为可以卖钱的,将有害垃圾解释为喂猪会毒死猪的等等。另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农村老人的实际情况,安排方言版广播播报以及指导性宣传画报等等。
3.招募村民志愿者实现自我指导和监管。农村面积较大且村落布局复杂,要想进行行之有效的指导和监管,仅仅依靠工作人员是不现实的。必须发动村民自身的力量,以荣誉感和责任感鼓励一部分村民担当志愿者进行指导和监管,做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有指导和监管的存在,从而杜绝部分村民的逃避行为与侥幸心理。
4.做好小学生宣传工作进而反哺老年人。垃圾分类的具体落实最难的是思想的转变,而思想转变最容易的当属小学生,最难的就是老年人。农村人口结构普遍存在着祖孙老少搭的模式,而老年人较易受孙儿辈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加强对小学生的垃圾分类教育宣传,进而让小学生自觉对其长辈尤其是祖辈进行影响。一方面可以通过小学生的家庭宣传逐渐转变其长辈思想;另一方面也可以以小学生内在的自豪感、荣誉感以及集体感倒逼其长辈至少在行为上遵守垃圾分类相关规定并养成习惯。(唐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业遗产与森林环境史研究中心-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研究室成员、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成员、南京大学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博士后、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邢昊: 南京林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备用
Copyright © 2015-2025.Company name All rights reserved.南京智库联盟
本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紫金智库(南京智库联盟)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南京乡村垃圾分类亟待拿出更加精准务实的举措
更新时间:2020-12-18 10:02:06 编辑:紫金02点击:1378
上一篇:践行“回信”精神,抓暑假铸牢少年儿童党史“四史”教育阵地
下一篇:韩立明:以最严要求最硬举措最实作风抓好安全生产
自2020年11月1日《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南京市正式进入强制垃圾分类已满月。乡村因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理应受到垃圾分类工作的细致化关注,因此近一个月以来,我们开展了对南京市乡村垃圾分类实施情况的实地调研考察。此次调研范围包括南京市高淳区固城街道花山村、古柏街道袁村、三保村等,溧水区石湫街道、金湖村、青龙桥村、上方寺村等,浦口区江浦街道等,江宁区谷里街道、栖霞区仙林街道等,共计21个自然村。调研方式为:实地走访、与村民交流以及高校南京籍农村生源qq、微信群征询包括网络搜索等。
一、取得的成效
南京市各区街道、农村都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落实垃圾分类政策。例如,高淳区人社局党委在淳溪街道挨家挨户分发垃圾分类宣传资料,指导如何垃圾分类以及如何登记领取积分卡等等;高淳区淳溪、古柏、漆桥、固城、桠溪等街道,工作人员以文艺表演、有奖问答、大家谈的方式向广大村民普及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重点宣传《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在固城街道花山村,工作人员在普及垃圾分类措施环节中设置了抢答游戏环节,让更多的小朋友参与进来。再比如,在溧水区石湫街道,城管局建立了农村垃圾分类体验馆,并且依托该体验馆,开展了多项关于垃圾分类的活动。现如今,在各区乡村考察的路上,看到路边相较以往更加整洁干净,几乎见不到垃圾,在以往最脏乱差的公共垃圾桶附近,也见不到污水横流,污渍满地的现象了。
二、存在的问题
乡村人员大部分由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的村民组成,垃圾分类不符合他们生活习惯,对于垃圾分类政策并不热衷,甚至反感。政策在乡村推行时,遇到一定的阻力,反映出现行措施存在不足之处。
1.积分置换缺乏持续吸引力。在以江宁区谷里街道、高淳区漆桥街道荆溪村为例的部分村镇中推行垃圾分类置换积分制,以积分换取日常生活中所需的粮油,米面、鸡蛋等农产品或者是一些日用品。在措施实施的伊始,部分村民因为能够置换而热情于主动垃圾分类,但是在南京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村民们在起初几天的新奇感过后,出于垃圾分类步骤繁琐而觉得麻烦,也就不会在乎那些置换物品,这些奖励对于村民来说缺少持续吸引力。
2.发放垃圾桶流于形式。在以溧水区青龙桥村、高淳区袁村为例的部分农村中,统一发放小型垃圾桶放置在每户人家的门口,但是在村民眼中,这与之前的垃圾桶毫无区别,仍然存在着将所有垃圾混合倾倒的现象。垃圾车也并未彻底落实垃圾分类的规定要求。
3.协议与行动脱节。在以溧水区金湖村为例的部分农村中,村委会采取了与村民签订“三包”协议的措施,要求村民负责自家周围路边的垃圾打扫。但是在村民中的落实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村民缺乏垃圾分类的意识,较易产生抵触心理。明面上签订协议,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但是实际上流于形式,缺乏实际行动。
三、建议
建议注重倾听村民的意见,充分考虑乡村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之上及时拿出更加精准务实的举措,采取更加适用的措施,将乡村垃圾分类实施工作细致化。
1.依据村民实际状况投放分类垃圾桶。村民不愿意垃圾分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垃圾分类政策实施后,村中的垃圾桶集中放置,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村民不得不走很远的路去倒一次垃圾,这无疑是增加了他们的负担,致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对垃圾分类的厌倦。乡村幅员辽阔且乡村人员大部分是中老年人,此类问题尤为突出。因此,乡村应该统一购置更多的分类垃圾桶,在村中每隔一段合理的距离(两个垃圾分类站间距要依据乡村中老年人平均体能估算,调研总结村民意见最好不要超过500米)设置一个垃圾分类站,以方便村民。
2.采用乡土气息语言标注分类标准。现行的垃圾分类的分类标准用语(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对于村民来说比较难以理解,应该考虑到村民的年龄及文化水平,制定与乡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垃圾分类标准用语。比如:将可回收物解释为可以卖钱的,将有害垃圾解释为喂猪会毒死猪的等等。另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农村老人的实际情况,安排方言版广播播报以及指导性宣传画报等等。
3.招募村民志愿者实现自我指导和监管。农村面积较大且村落布局复杂,要想进行行之有效的指导和监管,仅仅依靠工作人员是不现实的。必须发动村民自身的力量,以荣誉感和责任感鼓励一部分村民担当志愿者进行指导和监管,做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有指导和监管的存在,从而杜绝部分村民的逃避行为与侥幸心理。
4.做好小学生宣传工作进而反哺老年人。垃圾分类的具体落实最难的是思想的转变,而思想转变最容易的当属小学生,最难的就是老年人。农村人口结构普遍存在着祖孙老少搭的模式,而老年人较易受孙儿辈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加强对小学生的垃圾分类教育宣传,进而让小学生自觉对其长辈尤其是祖辈进行影响。一方面可以通过小学生的家庭宣传逐渐转变其长辈思想;另一方面也可以以小学生内在的自豪感、荣誉感以及集体感倒逼其长辈至少在行为上遵守垃圾分类相关规定并养成习惯。(唐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业遗产与森林环境史研究中心-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研究室成员、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成员、南京大学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博士后、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邢昊: 南京林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