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激活美学资源要素 赋能乡村精彩蝶变

2025年03月20日 来源:紫金智库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质朴独特的乡风民俗……这样的美丽乡村让人向往和眷恋。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乡村建设,繁荣乡村文化,推进移风易俗,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这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指明了实践路径。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植根于底蕴深厚的中华农耕文明,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乡村独有的自然生态、田园风光、文化传统蕴含着能够使人们获得愉悦感和幸福感的美学资源,当其被巧妙融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中,就会改变传统的乡村资源要素结构,开辟美学赋能乡村建设的新境界。以“千万工程”为引领,浙江乡村旧貌换新颜。实践表明,美学资源要素在乡村建设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将美学元素融入农产品设计,以新颖视觉吸引消费者;开展创意宣传,借故事化营销赋予产品魅力;深入挖掘地域历史和人文内涵,打造特色品牌。江苏溧阳市别桥原乡将稻田艺术与农事体验相结合,展现出田园风光的独特魅力,吸引四方游客纷至沓来。这不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还带动了餐饮、住宿和文旅研学等产业发展。

      优化乡村建设格局。以“和谐共生”的美学理念为指导,在乡村建设规划中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审美韵味,增强人居环境舒适度和公共服务便利度,倡导乡村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遵循“原真性、活态性、整体性”的美学原则,乡村的古建筑保护与非遗文化传承将历久弥新。以乡风民俗、传统节庆、传说故事为主题开展美学创作,能够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和获得感。安徽黟县宏村完好保存了徽派建筑,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引导村民参与传统技艺传承。历经岁月洗礼的这座古老乡村重焕生机,实现了生态美、历史美与人文美的和谐统一。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在乡村治理中引入美学维度,聚焦提升村民幸福感,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打造兼具实用与审美功能的乡村公共空间,提供村务公开、村民民主议事、宣传教育、文体活动的优美环境,推进和谐邻里建设,促进乡村移风易俗,有效提升基层组织的亲和力与向心力,提高乡村治理效能。积极开展乡村美化、艺术创作等活动,激发村民建设家乡的热情,为乡村全面振兴凝聚力量。山东沂南县竹泉村,大力弘扬沂蒙山特色民俗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旅游活动,探索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融互促的乡村治理新路子。

      更好地识别、评价、开发和利用美学资源要素,赋能乡村建设,需要多方面协同发力,持续推进改革创新。

      健全美学资源开发法律政策体系。加强农业农村、生态环保、文化旅游等部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的统筹协同,形成合力。在乡村发展规划中融入“美”的考量维度,加强对美学资源要素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对具体项目实施,要明确美学资源要素使用权和受益权,维护村民的决策权与合理经济回报。

      构建以农民为主体的多元协同机制。大力普及美育教育,建立健全乡村艺术、工匠人才培养机制,发挥旅游能人、产业带头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引领示范作用。引导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艺术团体开展乡村美学理论研究、应用实践、技术创新与艺术创作活动。鼓励企业发挥优势,提升乡村美学项目、美学产业营销能力和管理水平。支持相关行业组织制定并出台具有约束性的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搭建优质经验分享与信息交流平台。

      鼓励支持乡村美学创意创新创业。对农业全产业链和供应链进行融合设计与创意创新,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审美需求。深入挖掘乡土特色与文化内涵,避免乡村建设、特色农产品开发、乡村旅游风格趋同与简单模仿。运用数字化、网络化、低碳化的科技手段,依托互联网平台与社交媒体矩阵,推广美学创意产品和服务,提升其市场影响力。

      合理引导公共资源和市场资本投入。完善公共资金投入机制,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乡村美育、非遗保护、艺术创作等活动,助推乡村美学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美学资源开发,加大乡土品牌建设和推广力度,突出乡土特色,提升本土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充分释放美学资源要素价值。(王志刚、郭莹

      来源:人民日报

推荐阅读

入驻平台 :  百家新闻  |  搜狐新闻  |  今日头条  |  腾讯新闻  |  一点资讯  |  凤凰新闻  |  网易新闻

授权发布平台 :  新华日报  |  南京日报  |  中国江苏网  |  龙虎网

合作单位 :  他山石智库  |  上海福卡智库  |  北京国声智库  |  新华社  |  中国新闻社  |  新华网  |  人民网  |  光明网  |  国际在线  |  中国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中国搜索  |  千龙网  |  半月谈  |  凤凰网  |  新华报业网  |  扬子晚报网  |  网易网

总部办公地址 : 南京市建邺区白龙江东街9号金鱼嘴基金大厦B2栋903

民意调查与绩效评估中心地址 : 南京市建邺区白龙江东街9号金鱼嘴基金大厦B2栋903

联系电话 : 13022567589 18936005819

电子邮件 : 1115821846@qq.com